天球座標系統簡介

為了描述天上星體的位置,我們在天空中建立了類似地球經緯度的座標系統。

從地球表面往天空仰望,除了太陽系的太陽、行星與其他天體距離地球比較近之外,夜空中其他的星辰都距離地球非常非常遙遠。所以這些星體並不是固定不動,而是地球人的壽命實在太短暫,在幾百年到幾千年的時間裡,不容易發現天上的星體位置發生改變,於是這些星體被取名叫做恆星。但恆星並不是固定在天上不會移動,而是當地球自轉的時候,看起來天上所有的恆星都同時會往返方向移動。換句話說,恆星不是指他們位在天上的位置恆久不動,而是指他們之間相對的位置看起來沒有變化

就像我們站直身子時,用身體當轉軸(下圖一,白色虛線),旋轉自己的身體(下圖一,白色箭頭方向),此時就會發現身邊的景物看起來好像在反方向繞著自己轉圈圈(下圖一,紅色箭頭),這就是當地球自轉時,地球人看見星星反方向繞著地球運行的原因。因此古人把星空想像成一個圓球面,繞行著我們生活的地方不停運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渾天說,與近代西方所提出「天球」的概念類似

圖一 以自己的身體來模擬地球自轉與天上星星看起來的運行軌跡。

漢代張衡曾經發明「水運渾象」,就是把天上的恆星點在一個圓球表面,讓圓球以接近地球自轉的速度轉動,於是渾象就可以模擬天上星星的運行。這個設計後來被北宋時期的蘇頌所參考利用,結合水運儀象台準確的轉動速度,完美呈現與真實天空相符合的天體運行(下圖二)。目前這個渾象可以在中國科學與技術展示廳前方的水運儀象台看見,不過要先爬上人類文化廳的二樓才看得到。

圖二 水運儀象臺二樓的渾象。

若是以我們的身體當作轉軸來比擬,那就相當於地球的自轉軸。周圍的景物看起來繞圈的中心,也就是這個轉軸。如果我們仰望頭頂,可以發現轉軸指向天空的那個頂點,就是所有景物繞圈的中心。這個地球自轉軸穿過地球北極指向天空的位置被稱為天球北極,也就是中國古代所稱的天極,位在今天北極星(宋、元時期的勾陳一)附近。南半球的天空同樣有個旋轉中心,是從地球自轉軸通過南極往天空延伸的方向,稱為天球南極。而地球赤道往天空延伸到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下圖三)。

圖三 宇宙中距離地球遙遠的其他星體,可以描繪在想像的天球表面,天球中心則是地球。描繪在天球表面的星體(如圖中右上角A、B、C、D),實際上與地球的距離其實相當遠,而且星體彼此之間的距離也不相同。

因此,天球上的座標系統採用與地球表面座標系統類似的規範,例如地球北極的緯度是北緯90度,天球北極在天球上的緯度為赤緯+90度;地球赤道的緯度為0度,天球赤道為赤緯0度;地球南極的緯度為南緯90度,天球南極則為赤緯-90度。地球與天球的差別在於地球以北緯和南緯來區別不同半球,天球則以赤緯+和-來區分天球的北、南半球(下圖四)。

圖四 天球座標系統。圖中白色的線條,就是天球的赤經與赤緯座標系統。

天球上同樣有經度的規範,稱為赤經。地球上的經度是以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所在的位置訂為經度0度,以東為東經0度到180度,以西為西經0度到180度。但是因為地球會自轉,所以格林威治天文臺對應到天空的位置會發生改變,不能以此為基準。因此天球上的赤經是以黃道和天球赤道的其中一個交點-春分點當作赤經的基準,以時(h)、分(m)、秒(s)當作單位,往東計算。例如春分點往東15度的赤經就是1h、30度就是2h,依此類推(上圖四)。

由於地球繞行太陽的週期是一年,所以在一年的期間中,太陽看起來會在宇宙中繞行一圈的軌跡,就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和黃道法線方向的夾角為23.5度,因此天球赤道與黃道的夾角也是23.5度。天球赤道與黃道在一年之中會有二次交會,時間分別是春分點和秋分點(圖五)。

圖五 圖中為了清楚呈現太陽繞日公轉的相對位置與角度,所以特別把地球、太陽和軌道範圍放大繪製。實際上以地球與其他恆星的距離來計算,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範圍其實只佔圖中央的一小點。

相較於現今天文學的天球座標系統,中國古代天文學雖然沒有使用經緯度,但當時的座標系統卻是一點也不遜色,而且測量天空中星體位置的精確度相當高。

維基百科:天球(赤道)座標系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lestial_coordinate_system

圖三來源
https://grade8science.com/2-1-2-what-is-the-celestial-sphere/

圖四來源
https://www.skyatnightmagazine.com/advice/skills/a-guide-to-celestial-coordinates/

圖五來源
https://www.physast.uga.edu/~loris/astr1020l/celestial_ecliptic.jp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