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23、31
1.
人生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出身。有人富裕,有人貧窮。無論哪一種,都是我們的人生經歷,貧窮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重新選擇。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真窮。真窮有兩層意思,一層就是指過度貧窮,無片瓦立錐之地,無半文可用之財。這種真的是考驗我們的意志,沒有大毅力的人,沒有辦法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
另一層意思指的是思想上的貧窮。過於順利的生活環境,反而不能更好的讓人生成長。有些人從小到大生活順風順水,沒有經過挫折和失敗,心理承受能力極差。
但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俗話說世事無常,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一帆風順呢?
時常身處順境的人,體會不到當人處在逆境時的那種壓力和絕望。所以意志薄弱,人生的經歷過於平緩,成長的道路上缺乏動力。
無論哪種真窮,如果你把它看成人生的絆腳石,那麼會永遠受到阻礙,但是如果把這些看成磨礪自己的動力,一定能有不一樣的明天。
即使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成果,但是畢竟嘗試過了,人生沒有遺憾了。
原文網址:https://71a.xyz/9KoG5N
2.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經定義貧窮是一項「人格缺陷」,即個性缺失。
我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個解釋會目瞪口呆,但是不止柴契爾夫人一人認為窮人本身存在問題。有些人認為窮人應該為他們自己的錯誤買單,也有人認為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決定。但是這兩種觀念有一個共同的前提:窮人們自己有問題。只要我們可以改變他們,教他們如何生活,他們就會聽從。我一度也這麼認為。但是幾年前,我發現之前我對貧窮的所有了解都是錯的。
我無意中看到了一份幾位美國心理學家的報告,恍然大悟。他們穿越8000英里來到印度,為了做一項不可思議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蔗糖農民。在每年豐收季節之後,他們會一次性獲得年收入的60%。這意味著,一年裡一部分時間他們較為貧窮,另一部分的時間裡相對富有。學者們讓他們分別在收穫季節前後做了一份智商測試。研究結果出乎我的意料。農民們在收穫前的智商低於收穫後,降低了14個IQ值。這相當於一晚沒有睡覺,或者酒精的影響。
幾個月後,這項研究中的一個學者,同時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來到我所居住的荷蘭。我和他在阿姆斯特丹見面並且探討了這項關於貧窮的新理論,用兩個詞總結: 稀缺性心態。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不限定什麼事物,可以是時間、金錢或者食物。
最近一個有關資產管理培訓有效性的201項研究結果顯示,訓練完全沒有效果。這並不意味著窮人沒有學習,他們可以更聰明。但是這還不夠,正如沙菲爾教授形容,「這就像教別人游泳,然後把他們扔進大海。」
這項研究並不需要複雜的腦部掃描,心理學家們僅需要評估那些農民的智商值,早在一百年前,智商測試就已經出現了。喬治·歐威爾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20世紀20年代,他曾經經歷過貧窮。他曾寫道:「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他驚訝於當人們的收入低到一定程度時,居然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人有權對你說教、為你祈禱。如今,這句話依然可以引起共鳴。
這就引向一個問題:怎麼做?現代經濟學家嘗試過幾種解決方案,例如幫助窮人做文書工作,或者發簡訊提醒他們繳費。現代政治家採用這類解決方案起來樂此不疲,因為這幾乎零成本。我認為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案。為什麼我們不去改變窮人的生活環境呢?回到剛才類比電腦:增加內存就可以輕易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一直修補軟體呢?聽到這樣的反問,沙菲爾教授頓了一下,說:「我明白了,你希望為窮人直接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消除貧窮。確實,這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但是我認為美國並沒有阿姆斯特丹的這種左翼思想。」
但這真的是一個過時的左翼思想?我曾經讀到一個老舊的計劃,這個計劃由一些歷史上領先的思想家提出。大約500年前,哲學家托馬斯·莫爾在他的著作《烏托邦》中就已經提到過這個計劃。計劃得到左翼和右翼、民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以及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支持。歸根結底,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理論:基本生活保障。即可負擔每月基本的生活需求:食物、住宿和教育。完全沒有附帶條款,不會有人對應該做什麼指手畫腳。基本收入不是一項施捨,是一項權利。
當我了解到貧窮的本質之後,我不禁思考:這不正是我們一直期待的解決方式?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在那之後的三年里,我查閱了所有有關基本收入的資料。我調查了全球數十項有關實驗,直到我發現了一個永久消除貧窮的小鎮。
1974年,加拿大的一個小鎮多芬所有的居民都有基本生活保障,保證每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會降到貧窮線。起初,一隊研究人員來到這個小鎮。前四年,計劃開展得很順利直到一個新政府執政。新加拿大內閣認為這項研究成本過高且沒有意義,最後沒有資金支持分析結果,整項研究的文件被封存起來,大約有2000箱。25年過去了,一名加拿大教授伊芙琳·法爾熱找到了研究記錄。三年里,她用了多種統計方法分析,得到了同一個結論:實驗非常成功。
但是伊芙琳沒有發現多芬的居民不僅變得富有,而且更加聰明和健康。學校里學生們的學業成績逐漸提高,而住院率下降了8.5%。家庭暴力事件減少,同時心理健康投訴降低。人們並沒有辭職,只有初為人母的女性和學生減少了工作,因為他們把更多時間花在學校上。全球範圍內的多項實驗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於是,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這些富人不應該自認為對貧窮很了解,應該停止寄鞋子和泰迪熊給我們素不相識的窮人們。我們應該摒棄家長式官僚主義作風,將薪水轉交給窮人就可以幫助消除貧窮。
金錢最大的好處就是人們可以用它直接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專家認為窮人需要的。想像一下,因為稀缺,多少傑出的科學家、企業家和像喬治·歐威爾這樣的作家正在消失。如果我們可以永久擺脫貧窮,我們可以釋放多少才華和能量?基本收入相當於風險投資,如果不做這項投資,我們無法承擔後果。在美國,醫療費用、輟學率和犯罪率不斷增加,如果考慮這些,每年美國為貧窮兒童支付的開銷高達5000億美元。這是人類潛能的極大浪費。
如今,數百萬人群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和價值。最近,一項對142個國家的23萬名職工的調查顯示,僅13%的人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而大約有37%的英國工人認為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沒有存在價值。正如布拉德·皮特在《搏擊俱樂部》中說到的,「我們常常做著自己討厭的工作,只是為了買我們不需要的東西。」
原文網址:https://71a.xyz/XGbJk2
擺脫貧窮
成為富人的思維
富人思維一:用錢換時間
很多時候有些窮人都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很努力了,把所有的時間耗盡了和精力在工作上,為什麼自己還是那麼窮呢?那主要是因為窮人喜歡用時間買錢。而富人喜歡用錢買時間。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可以在水果攤買水果、在菜市場買菜時,就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一直在和老闆講價,其實只便宜了幾毛錢,把這些時間省下來,可以做很多提升自我的事情。
富人思維二: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
富人從來不會去做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有了目標之後,就立馬去實現了。
富人思維三:錢不是省來的
窮人和富人對待金錢的角度是很不一樣的。窮人非常的看重錢,會浪費很多時間做攻略,買最便宜的東西,不願意多浪費一分錢,把錢從牙縫裡面剩下來,認為錢是省出來的。然而便宜的東西往往質量都不太好,壞了之後又得重新購買,這樣反而浪費了錢。
在富人的是世界觀里,一直都認為錢不是省來的,而是賺出來的。富人買的東西的時候,會優先考慮東西的質量和功能,不會省一些蠅頭小利。同時富人會把錢做合理的理財,,管理好風險,把錢用在有需要的地方,去做生意、去投資、去學習,從而錢生錢。學會理財真的很重要,要想擺脫貧窮,就必須學會理財,把錢花在刀刃上,用較少的錢賺更多的錢。
富人思維四:人脈比錢重要
富人認為人脈比錢重要,經常會花錢買一些人脈,做生意的時候會遇到行業大佬幫助,早已把當初花出去的錢賺回來了。
整體來說就是,富人用腦筋賺錢,窮人用身體賺錢,富人找人脈、找商機,而窮人不知道,富人會投資理財用錢生錢,而窮人怕理財虧本。
貧窮是什麼?是指無法維持生存基本需求的生活狀態
貧窮因素
1.個人因素
一、主動貧窮:與個人行為習慣有關,例如:懶惰(不工作)、「大洗」(轆爆卡)、「爛賭」……其他不良嗜好等。
二、被動貧窮:因身體殘疾、先天性缺憾(如智力、殘障等),因難於在社會競爭,社會又不給與適當培訓和工作機會,以致入息低微;或長期醫療費用負擔。
三、或與個人計劃有關,例如:孩子多負擔大,入息不足,以致在職貧窮。
可能還有其他個人因素(例如:過分投資,生意失利等)
2.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養過程,還有可能是因為高昂的醫療費用而陷入貧窮
3.氣候暖化因素
氣候暖化帶來極端氣候及影響水資源,令土地不宜耕種及畜牧,形成糧食資源短缺及生技問題而陷入貧窮
四、青年貧窮與世代隔閡
M型經濟發展日漸顯著,以青年為主的中產階級萎縮,不再成為社會上最大的階層,倒是極富與極貧的階層擴大,尤其是一些受過大學教育的新一代, 第一次發現他們不可能擁有比他們父輩更好的工作,不能保持他們父輩那樣的生活品質 。
在日本、台灣與香港的社會。日本管理學作者大前研一就對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指出 M 型社會的禍害,是不少新一代失去了對前途的信心 。他們很多都是窩在家裏成為宅男,成為一輩子要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配合地理學習手冊p.25)
衣索比亞的人口將近7千4百萬,是非洲第大二人口國,而且可望擠入未來前十大人口國。咖啡的種植歷史從西元900年開始,現有120萬的咖啡農;1500萬人靠著咖啡維持生計,67%的外銷收入為咖啡。
雖然衣索比亞有五分之一的人是靠咖啡維生,但咖啡的價格並不是種植咖啡的農夫所決定。產地的咖啡一公斤有時以0.75衣幣賣出,好的話也僅能賣到4、5塊衣幣(1衣幣是0.12美元),也就是一公斤咖啡豆0.6美元,約新台幣2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沖泡80杯咖啡,可以賣到230美元;而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資則不到1美元。
咖啡世界的不公平,則是農產品中間剝削的老議題;但在咖啡世界裡,則因公平貿易的倡導,提醒著衣冠楚楚的西方消費者,不要忘了粒粒皆辛苦的咖啡農。
因此,在層層剝削與壓榨下,促使了公平交易的概念產生,同時促進了公平貿易組織的發展。公平貿易試圖為勞方取得合理的工資,並且提供當地社區建設補助及融入永續經營跟環境保護的概念,希望可以藉此舉動改善農民的生活品質
的確,公平貿易改善了部分咖啡農的生活,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公平貿易沒有強制力,充其量只能作為認證標籤使用,也就是說,會購買公平貿易咖啡的通常不會是大型企業,被企業所壓榨的勞工仍然無法得到經濟上的改善。
在台灣,有台灣國際咖啡交流協會(TISCA)、台灣咖啡協會等組織在推動台灣咖啡的發展,在中央大學後門不遠,就有兩家咖啡烘焙店,店裡一杯精品咖啡比星巴克價錢還低,帶來的卻是更加新鮮、更加活潑、更加有溫度。
(配合地理學習手冊p.25)
衣索比亞的人口將近7千4百萬,是非洲第大二人口國,而且可望擠入未來前十大人口國。咖啡的種植歷史從西元900年開始,現有120萬的咖啡農;1500萬人靠著咖啡維持生計,67%的外銷收入為咖啡。
雖然衣索比亞有五分之一的人是靠咖啡維生,但咖啡的價格並不是種植咖啡的農夫所決定。產地的咖啡一公斤有時以0.75衣幣賣出,好的話也僅能賣到4、5塊衣幣(1衣幣是0.12美元),也就是一公斤咖啡豆0.6美元,約新台幣2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沖泡80杯咖啡,可以賣到230美元;而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資則不到1美元。
咖啡世界的不公平,則是農產品中間剝削的老議題;但在咖啡世界裡,則因公平貿易的倡導,提醒著衣冠楚楚的西方消費者,不要忘了粒粒皆辛苦的咖啡農。
因此,在層層剝削與壓榨下,促使了公平交易的概念產生,同時促進了公平貿易組織的發展。公平貿易試圖為勞方取得合理的工資,並且提供當地社區建設補助及融入永續經營跟環境保護的概念,希望可以藉此舉動改善農民的生活品質
的確,公平貿易改善了部分咖啡農的生活,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公平貿易沒有強制力,充其量只能作為認證標籤使用,也就是說,會購買公平貿易咖啡的通常不會是大型企業,被企業所壓榨的勞工仍然無法得到經濟上的改善。
擺脫貧窮
成為富人的思維
富人思維一:用錢換時間
很多時候有些窮人都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很努力了,把所有的時間耗盡了和精力在工作上,為什麼自己還是那麼窮呢?那主要是因為窮人喜歡用時間買錢。而富人喜歡用錢買時間。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可以在水果攤買水果、在菜市場買菜時,就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一直在和老闆講價,其實只便宜了幾毛錢,把這些時間省下來,可以做很多提升自我的事情。
富人思維二: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
富人從來不會去做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有了目標之後,就立馬去實現了。
富人思維三:錢不是省來的
窮人和富人對待金錢的角度是很不一樣的。窮人非常的看重錢,會浪費很多時間做攻略,買最便宜的東西,不願意多浪費一分錢,把錢從牙縫裡面剩下來,認為錢是省出來的。然而便宜的東西往往質量都不太好,壞了之後又得重新購買,這樣反而浪費了錢。
在富人的是世界觀里,一直都認為錢不是省來的,而是賺出來的。富人買的東西的時候,會優先考慮東西的質量和功能,不會省一些蠅頭小利。同時富人會把錢做合理的理財,,管理好風險,把錢用在有需要的地方,去做生意、去投資、去學習,從而錢生錢。學會理財真的很重要,要想擺脫貧窮,就必須學會理財,把錢花在刀刃上,用較少的錢賺更多的錢。
富人思維四:人脈比錢重要
富人認為人脈比錢重要,經常會花錢買一些人脈,做生意的時候會遇到行業大佬幫助,早已把當初花出去的錢賺回來了。
整體來說就是,富人用腦筋賺錢,窮人用身體賺錢,富人找人脈、找商機,而窮人不知道,富人會投資理財用錢生錢,而窮人怕理財虧本。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File:US_Navy_071124-M-3095K-037_An_aerial_view_of_damage_to_villages_and_infrastructure_following_Cyclone_Sidr,_which_swept_into_southern_Bangladesh_Nov._15.jpg2008年世界銀行依據2005年購買力平價作調整,將貧窮線由1.25美元提高至1.5美元。其基礎源自美國貧窮門檻,並隨通貨膨脹上升。因此「以少於1.5美元生活一天」解釋為「一天內購買貨物及服務的總開支少於在美國以1.5美元所能購買貨物及服務」(自行生產的貨物及服務也計算在內)。在開發中國家,最昂貴的開支常是房屋租金。因為它對貧窮門檻有很大影響,經濟學家常常留意房地產市場及住屋價格。幾乎所有社會都有貧窮的民眾。貧窮門檻是一個有用的經濟工具,可以用來統計貧困人口,並有助政府來考慮是否利用福利、失業保險去減少貧窮。對於不同情況,個別因素也會考慮,譬如是否單親,是否年老幼小,婚姻狀況等等。比較2013年報告,台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之人口比率為全球最低 (但是台灣非世界銀行成員,台灣數據來源不明) 全球低於貧窮線之人口比率排名前10名為台灣(1.5%)、馬來西亞(3.8%)、愛爾蘭(5.5%)、澳洲(6.2%)、泰國及法國(7.8%)、瑞士(7.9%)、加拿大(9.4%)、荷蘭(10.5%)及沙烏地阿拉伯(12.7%)。而查德、海地與賴比瑞亞被列為全球最貧窮的國家,有逾八成的人口生活在赤貧的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