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嘗試辦理三種不同類型的自主學習推廣方式,一種是線上的分享、一種是在優遊臺中學的實體課程活動裡分享、一種是在誠品書店裡分享。分享的內容雖然是以引導同學透過閱讀做為自主學習的起點,但每位講者各自的詮釋方式與內容不盡相同,也各有不同的意義和效果。
(三場活動的相關內容請參閱:自主學習一起來!)
其實這學期辦理的自主學習推廣活動,除了以不同形式進行,邀請不同學校的同學參與之外,我還設定了一些有助於同學進行自主學習的工作目標,包括:
- 分享的講者一定都是先準備了適合同學閱讀的素材,如果講者分享的主題真的能夠引起同學興趣,後續就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材料;
- 講者選擇的素材一定是新的,貼近社會或科學發展的現況。相較於課本聚焦在基礎的經典內容,新穎又符合現實的內容可以讓同學覺得更有趣也更有用;
- 這些分享都是一個學習的開端,每一位講者背後都有更多學習資源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實作。只要同學感興趣,這些講者都願意繼續擔任自主學習的諮詢顧問。
一般來說,大學教授或專業人士可以比高中老師提供更廣泛的學習領域和更完整的學習支持給同學。但是許多大學教授或專業人士反而不熟悉「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中文素材」。所以除了和教授一起尋找合適的學習資源之外,請教授直接演講並錄影下來(或是提供以前的上課、演講錄影),應該也是很棒的學習資源。
以進行方式來觀察這三場分享活動的效果,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首先是線上分享會那一場,或許是因為參加的方式最便利,所以參加的人數也最多。加上分享的內容都聚焦在比較小的範圍,所以時間不長,負擔比較小。而且線上分享很好錄影,適合留做未來同學可以參考的內容。現場雖然同學和講者的互動不多,但從活動結束時所有參加人員迅速離線的狀況來看,大家是真的有在聽(否則會掛在會議室裡不知道活動已經結束)。未來我應該跟參與的同學約定下一個討論日期,讓真的有去找資料來讀的同學可以和講者互動。即使人數少也沒關係,至少讓同學的學習動力得以延續。
透過優遊臺中學所進行的分享活動,我發現參加同學似乎對分享內容的興致不高,甚至沒精打采的。一般來說,這種由同學主動報名的活動,學習意願大多很強才對。後來我猜有些同學可能是為了收集研習證明而來,所以對活動內容不見得感興趣。未來我打算增加可以參加的名額,至少讓想來的同學也可以參加得到,或許就可以不必擔心名額被不感興趣的同學佔滿。
在誠品書店的分享活動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一場,因為現場就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以翻閱,選擇即使不是專家推薦的書籍也可以。但可惜的是來參加的同學不多,大約20位上下。這主要原因當然是受限於我任教的學校距離誠品書店比較遠,要讓同學千里迢迢跑來真的很難。所以我特別邀請鄰近的中女、惠文和忠明三所高中,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辦理這樣的活動。(或是中一中辦在附近中友誠品也可以)
至於講者的分享內容,由於許多講者都是和我討論過很多次的朋友,對於為什麼要做自主學習、應該分享什麼內容、以及怎樣幫助同學都比較有概念,所以分享的內容也大致如我所預期,符合同學的需求。比較特別的大概有以下幾位:
科博館焦傳金館長,焦館長等於先用很快的速度教大家關於眼睛和視覺的基本概念,雖然沒有介紹他所選的幾篇科學人文章在講什麼,但其實可以很直覺和焦館長的演講內容做連結。我應該找個時間請焦館長把他當天講解的內容用長一點的時間錄成簡單的教學影片,讓學自自己去看,應該有助於後續同學閱讀動物視覺相關的科學文章。
清大的羅中泉教授介紹神經計算這個領域,他提供基本認識大腦相關的讀物,到進階的意識與神經計算的科學報導,準備得很完備。但可惜神經計算畢竟距離學生的學科基礎太遠,後續我應該去找一位研究大腦的專家,把中間這段學習落差補起來,應該會更有助於學生會對神經計算感興趣。(或是我應該直接從物理和數學的角度切入?)
科博館的楊子睿博士和王斌威博士分享的內容則比較不同,他們是以生涯發展的角度,在和同學談古生物和天文學者的職涯。我認為這樣的內容也很好,雖然我覺得這些內容或許距離同學更遙遠一點,但說不定這樣的內容比介紹一本書對同學們來說更有意義,所以很難說究竟該分享怎樣的內容才更符合同學的需求。
總而言之,真的非常感謝這麼多學者專家們的協助,以及工作人員的安排。希望自主學習不是只被當成一個升學工具,而是真正有助於同學探索自我與培養學習能力的歷程。讓我們一起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