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的樹皮布、航海與人類的遷徙
懸掛在牆上的大片「布匹」,並不是現代紡織技術所製成的布,而是敲打樹幹,將樹幹的韌皮與木質分離之後所取下的樹皮布。樹皮布的纖維比手工編織的纖維細緻很多,用來製作成衣物也更為舒適。加上樹皮布的表面平整,也容易在上頭繪畫或書寫,所以樹皮布除了實用的價值以外,也成為可以進行創作的舞台之一。目前臺灣原住民仍然維持了製作樹皮布的傳統,如果有機會遇見,大家可以用手摸看看樹皮布不一樣的觸感。
樹皮布或樹皮紙採用的樹種,是以構樹為主。構樹是臺灣常見的樹種,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地區,也包括今天大洋洲眾多的島嶼。但奇怪的地方是,這種雌雄異株的構樹,在大洋洲的各個島嶼上頭,都只出現相同的單一性別,表示構樹並非大洋洲自然繁殖的植物。
根據構樹的基因特徵分析,大部分大洋洲地區的構樹基因與臺灣的品種相近,很可能是數千年前從臺灣出發往大洋洲遷徙的人,帶著構樹的枝幹到大洋洲的島嶼上以插枝的形式繁殖而來。同樣的特徵還包括芋頭、香蕉、雞、豬、狗等動植物,顯見數千年前的人類遷徙不同於早期只靠赤手空拳到新世界開疆拓土,而是懂得攜帶一些「家當」去拓荒,讓族人可以更容易在當地生存下來。
但如果要攜帶這麼多家當飄洋過海,那交通工具的發展就變得很重要。在樹皮布的正前方,展示著船首雕刻精美的獨木舟,這是在紐幾內亞的塞皮克河航行時必備的交通工具。但是這些獨木舟受限於樹木的粗細所以空間不大,通常只能讓乘坐的人站著划行。如果重心稍有掌握不好,獨木舟還很容易就會翻覆。這麼簡陋的交通工具,實在很難對抗太平洋的風浪,更別提要同時攜帶大量家當。
因此,大洋洲居民使用「舷外浮桿」的技術(在獨木舟背後的壁面照片),從主要的船身側面延伸幾根橫向的浮桿,連接到與船身平行的一艘小型獨木舟。如此一來,可以大大加強船身的穩定度,不僅不容易翻覆,橫桿上還可以放置需要運送的物資,達成在島嶼間交通的目的。再加上船帆的設置,讓船隻即使在逆風的狀況還是可以前行,更大幅增加人們的移動範圍,是大洋洲地區重要的航海工具。
(照片待補)
相較於大洋洲以獨木舟為主體的船身,蘭嶼達悟族的造船技術則是進展到拼板舟的層次。以不止一片的「板」可以拼裝出更大型的船身,是後來大型船艦製造的技術開端。
(照片待補)
參考資料:
鍾國芳(2016),構樹DNA揭開南島語族遷徙路,科學人,2016.02 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1602.7870
林任遠(2018),植物 DNA 竟記載著歷史!構樹說的南島語族遷徙史,研之有物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paper-mulberry-dna-austronesian-history-chung-kuo-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