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的秘密
科博館現場展示的是曾侯乙編鐘的複製品,原版的曾侯乙編鐘則是在湖北省博物館展示之中。雖然是複製品,但科博館展示的曾侯乙編鐘就和原版的幾乎一模一樣,連敲擊編鐘時所發出的聲音頻率都幾乎相同。換句話說,這座編鐘已經在地底下(而且還泡在水裡面)超過二千年,為什麼還可以保持這麼完整的樣貌?而敲打這座編鐘所發出的聲音,究竟可以告訴我們哪些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秘密呢?
為什麼這座編鐘可以被保存下來?
挖開曾侯乙墓的當下,考古人員看見的是整個墓都泡在水裡面。因此,大家認為這座編鐘被發現的時候是長什麼樣子的呢?木架子可能斷掉了,銅柱鏽蝕扭曲,編鐘已經變形或破損了,所有的東西四散一地,對吧?答案是,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時候,就和各位在現場看到的展示幾乎一模一樣。木架子完好如初地挺立著,所有編鐘只有少數幾個掉落地面,其他都好好地掛在原來的位置。而且每一個編鐘都可以被敲響,聲音就和我們現在所聽到的一模一樣。
這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編鐘可以泡在水裡那麼久都沒事?
考古人員認為,填滿曾侯乙墓的水並不是原本建造的時候就注入的水,而是後來滲入的地下水。從當地的地形圖可以看得出來,曾侯乙墓就位在盆地的中央,周圍山坡地的地下水會很自然集中到曾侯乙墓所在的位置。所以曾侯乙墓應該是在興建之後,被自然的地下水給淹沒。
泡在水裡的青銅器不是應該更容易生鏽腐蝕嗎?木頭不是也會腐爛?
回顧開挖的過程,在曾侯乙墓的上方原本覆蓋好幾公尺厚的「泥」。泥是顆粒非常細的材質,細到連空氣都不容易透過。換句話說,當曾侯乙墓建成,上方覆蓋數公尺的泥,而下方地下水灌入之後,墓裡面溶在水中的空氣,就無法與外界的空氣產生交換了。而水中微生物為了呼吸,將溶解的氧氣漸漸消耗殆盡,外界的氧氣又無法滲入,於是這一池水就呈現缺氧的狀態。
結果是曾侯乙墓中的青銅器不會腐蝕(氧化),連木頭都不會腐爛(被細菌分解),一直保存到二千多年後被我們開挖才重見天日。
編鐘的出土讓我們更瞭解中國古代的音樂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周朝是以「禮樂」著稱,但其中的「樂」卻只留下了非常少的資料,只留下像歌詞一樣的詩經,卻沒有樂譜可以留下來,相當可惜。但是,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卻讓中國古代音樂的研究露出一線曙光。
首先,這一套曾侯乙編鐘每個編鐘的音高、音名和律名,都可以透過實際敲打編鐘來對照,讓我們可以直接聽到中國古代的音樂聲音,是非常珍貴的文物。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個編鐘中央以及兩側的銘文,記載許多音樂的樂理,以及曾國音樂和其他國家音樂的對照與比較,是目前極少數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歷史文獻記錄。
只不過因為我對音樂的認識不多,對中國古代音樂更是完全都不懂,所以我也不清楚編鐘上頭究竟記載了哪些樂理,沒辦法對各位做進一步的說明相當抱歉。
原來曾侯乙編鐘這麼多故事
還記得當年我第一次聽到「曾侯乙編鐘」的心情,也是「曾侯乙是誰?沒聽過!有什麼希罕嗎?」直到聽過解說,才知道原來曾侯乙編鐘背後有那麼多有趣的故事,真的好有意思。
如果大家也對曾侯乙編鐘感興趣,科博館每天上午十點和下午兩點,都會有曾侯乙編鐘的現場解說。假日上午十一點和下午三點還會有現場可以敲打小編鐘的活動,團體也可以預約導覽。
非常歡迎大家到科博館的現場參觀~
附帶一題的是,目前這座編鐘是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借給科博館進行展示,暫訂展示到2024年2月。未來會不會繼續在科博館展示還不得而知,大家還是要掌握時間來參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