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編鐘究竟哪裡厲害?
如果把敲打每個編鐘所發出聲音的頻率和今天的鋼琴相比,編鐘可以敲出不同高低的音階和大半台鋼琴差不多了。換句話說,我們用眼前的編鐘可以毫無困難地敲打出現今大部分的樂曲。最神奇的地方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這些音階和聲音頻率之間的關係,居然和這套編鐘所發出的聲音高低非常類似。顯然不分古今中外,人類耳朵對於好聽的聲音,似乎有著共同的標準。
數一數眼前架子上的編鐘數量,總共大約有60幾個。如果扣掉幾個大小看起來差不多的編鐘,發出的音階高低可能也差不多,那剩下來的編鐘怎樣還能敲出那麼多高低不同的音階呢?這套編鐘更厲害的地方就是,每一個編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高低的聲音,稱為「一鐘雙音」。而且一鐘雙音是早就失傳的技術,在這套編鐘出土之前沒有任何編鐘有一鐘雙音的功能。正是因為每個編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聲音,所以整套編鐘可以演奏出的音域範圍,能夠接近一台鋼琴的效果。
為什麼敲打同一個編鐘會發出兩個不同高低的聲音呢?
當我們敲打任何一個物體時,物體的震動會透過空氣傳遞到我們的耳朵,於是我們會聽到聲音。而不同結構的材質震動時的特性不同,就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就像鐵琴的每個琴鍵大小和厚薄不一樣,敲打時就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一般來說,材質越薄、體積越小的編鐘敲打時,發出聲音的頻率就越高;相反的,越大、越厚的編鐘敲打時,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頻率比較低)。
但是,眼前的這一套編鐘,每一個都可以發出兩種不同頻率的聲音,這是怎麼回事?
從編鐘的底部看編鐘,會發現編鐘的形狀像兩片合起來的屋瓦,稱為合瓦狀。當我們敲打合瓦狀編鐘的中央位置和側邊位置時,編鐘的震動形式並不一樣。因為震動的方式不同,所以震動的頻率也不一樣。換句話說,當我們敲打編鐘的中央或側邊時,會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就是所謂的一鐘雙音。
敲打編鐘中央位置時所發出的聲音稱為正鼓音,敲打側邊位置時所發出的聲音稱為側鼓音。同一口編鐘的正鼓音頻率較低,側鼓音頻率較高,兩個音的頻率差距大約是三度音(頻率相差約1.2倍)左右。
編鐘是在製造的時候就決定聲音的高低頻率了嗎?
編鐘發出的聲音頻率高低,主要是受編鐘的厚薄、大小和形狀所控制。所以編鐘在製作的時候,自然已經事先計算過需要的尺寸。但是,這套「一鐘雙音」的編鐘,還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特性,那就是編鐘的聲音高低還可以事後調整,而且是個別調整雙音當中的任一個聲音。
理論上不論是正鼓音或側鼓音,雖然編鐘震動的方式不同,但畢竟是整個編鐘都在震動。所以不論磨錯編鐘的任何一個位置,都會同時影響正鼓音和側鼓音的音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進行調音,難度實在太高太高了。
但是合瓦狀的編鐘在震動時有個特性,就是敲打正鼓音時,其實敲打側鼓音位置所在的地方是不會震動的。相反的,在敲打側鼓音時,敲打正鼓音位置所在的地方也不會震動。換句話說,如果我想要調整正鼓音的音高,就把敲打正鼓音位置的鐘壁磨薄。而這個位置因為在敲打側鼓音時不會震動,所以即使鐘壁變薄,也不會影響到側鼓音的音高,反之亦然。
演奏編鐘的時候會不會嗡嗡嗡的聲音一直響個不停?
大家對於鐘聲應該都有那種「餘音繚繞」的印象,那演奏編鐘的時候,會不會也是一直嗡嗡嗡地叫個不停呢?由於鐘的中空造型,會讓中間的空氣在受到鐘的震動之後,空氣和鐘之間會產生共振的現象,讓鐘的震動和鐘聲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如果演奏編鐘的時候每個音符的聲音都一直繚繞不去,那持續不斷的嗡嗡聲可就很擾人了。
大家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編鐘的表面大多都有很多突起的「枚」,這些枚的功用之一,就是在增加編鐘持續震動時的阻力,讓編鐘的震動可以盡快停止,不會一直發出嗡嗡嗡的聲音。而頻率較高的震動因為能量的衰減本來就比較快,所以上層最小的編鐘通常就不用再加裝枚上去。而底下最大的編鐘則是鑲嵌了許多巨大的枚在上頭。
這麼厲害的編鐘究竟是哪裡來的?是誰製造的?
就讓我們從曾侯乙墓的發現過程和歷史意義談起,並從編鐘上銘文來探討曾侯乙這號人物以及曾國、隨國與楚國之間的關係。(繼續閱讀)
曾侯乙編鐘的秘密
如果各位讀者剛剛已經讀過「這麼厲害的編鐘究竟是哪裡來的?是誰製造的?」的內容,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結尾的介紹。讓我們一起來瞭解曾侯乙編鐘究竟告訴我們哪些關於中國古代的音樂歷史,以及為什麼曾侯乙編鐘可以泡在水裡面超過二千年卻不會壞的秘密。(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