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課程地圖第一次討論簡要記錄


根據部編版基礎地球科學中所整理的地球科學特性: 具有歷史學的性質、重視野外實地觀察與強調地域性資料、依觀察對象調整使用的度量單位、關心人類的生活環境 ,做為第一次討論的參考內容。

2019.03.28 清水高中地球科學教室 吳育雅老師、游大立老師、藍偉瑩老師、周漢強老師

在討論地球科學的本質時,吳育雅老師提出部編本基礎地球科學曾經整理過的地球科學的特性,大部分內容迄今仍然適用,其內容如下:

1.具有歷史學的性質
2.重視野外實地觀察與強調地域性資料
3.依觀察對象調整使用的度量單位
4.關心人類的生活環境

於是我們就先針對以上幾點進行了一些討論。

關於「具有歷史學的性質」
這無疑是地球科學這個學科在自然科學領域當中相當特別的一個特性,這個「歷史學」的意涵包括:隨時間演變(包含單一、循環、和週期性變化)、利用殘缺不全的證據來進行推論、以及橫跨不同的時間尺度(而且大多超過人類壽命的時間)等特性。

關於「重視野外實地觀察與強調地域性資料」
雖然這樣的敘述方式有點像是地質學家的口吻,但強調自然界真實的觀測結果卻依然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特性。

關於「依觀察對象調整使用的度量單位」
地球科學探討的議題橫跨各種不同尺度(包括時間、空間等)是相當顯著的特性,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之下,不僅僅是使用的度量單位不同,還有使用的工具及方法不同,甚至彼此交互影響的作用都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還有跨尺度之間的影響與交互作用,都是屬於地球科學探討議題的特性。

關於「關心人類生活環境」
地球科學探討議題和人類生活環境相關的這個特點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唯一改變的,大概是我們越來越強調人類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吧!

增加「大氣、海洋、固體地球、生物與太空環境間的交互作用」
相較於部編本成書的那個年代,還比較少有探討到類似「海氣交互作用」這樣的概念。但是在最近這一、二十年來,地球層圈(或是稱為「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的討論已經相當普及,也成為地球科學重要的特性之一。

參考資料:部編本基礎地球科學中關於地球科學的特性(檔案下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