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公佈欄上一則「說觀議課」的公告引起了我的興趣,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國文老師(突然發現本校的國文老師都是屬於溫文儒雅那一型)-梅老師擔任被觀課的對象。因為觀課的時間正好是我的空堂,加上很想看看國文老師的上課,於是就硬賴著混進國文科觀課前的說課會議,聽聽梅老師打算怎麼上這門課。
同時參與說課的還有另外兩位國文老師,梅老師當時笑笑地說,其實我原本打算五分鐘結束說課的,因為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課程內容和上課方式。但是為了我這個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梅老師還是耐心地仔細解釋他所設計的課程進行方式。
觀課預計要進行的主題是向陽先生的一首新詩-驚蟄,課程設定在老師已經講解過一次新詩的內容,同學第二次再讀這首新詩的課。課堂中老師預計讓學生分組討論,挑選詩句中具有驚蟄意象的描述,以及哪些是運用轉化語法的文句。課程結束前會另外介紹向陽先生的兩首台文詩,預計會請同學先嘗試朗讀,再播放向陽先生自己的朗讀。
當時我問梅老師,學生分組討論完之後,老師接著打算怎麼做?梅老師說,回饋嗎?我說,不然我們來辦個比賽如何!
於是我們就思考如何把分組討論詩作的活動,加一些小小的包裝,可以讓同學多點競爭性(和娛樂性)。包括最後台文詩的朗讀,都變成每組先討論可能的發音和念法,再派代表試讀。等老師最後播放完向陽先生自己的朗讀之後,大家回頭討論有哪些發音和自己最初的想像不一樣。
看起來我的提議很明顯不是梅老師原本預設的上課方式,但梅老師還是維持一副溫文儒雅的沉穩態度,提出一些他的想法和修正之後,就笑笑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居然沒有半點抵抗。
觀課實際開始進行的時候,教室裡學生的課桌椅已經事先排列成分組討論的形式。當老師完成說明,請同學開始討論的指令一下達,所有同學果不其然地都呆坐了半晌。蛤?現在是什麼狀況?看來這真的不是老師平時上課的風格啊?!
不過,也就只有半晌的沉默而已。各組很快就開始有同學向其他同學解釋老師的任務,討論於是慢慢開始進行。梅老師也很自然地開始遊走在各組的討論中,適時提出一些建議和引導,全班沒有人置身事外,都很興致勃勃地在參與著。
驚蟄的意象、轉化的語法、以及最後台文詩的朗讀,都一一順利完成分組的討論與呈現,是一場很成功的教學活動。時間確實如說課時的預估一樣有點緊迫,所以最後的收尾和延伸已經失去了學生的關注(也許只有我才是聽到下課鐘聲就不專心了),稍微可惜一點。
最後議課時,幾位國文老師不由自主先針對學生提出的看法中,幾個出人意料卻又引人深思的討論,果然不愧是專業人士,第一個想到的議題還是文學的解釋。不過隨後大家馬上異口同聲在誇獎梅老師上課時同學彼此討論的氣氛,還包括稱讚梅老師親切地在同學之間適時引導的功力。梅老師自己是很謙虛,笑說他有事先「囑咐」過學生,而且看了很多其他國文老師上課,引導學生也只是有樣學樣,不足掛齒。
我想,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參與國文老師的說觀議課,很幸運能夠遇上不畏懼嘗試(又有能力)的老師。可以讓我在觀課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上課時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應對方式,對我自己的教學確實很有助益。例如我每次遇到有趣的學生提問,常常忍不住就開口說出我自己的想法,反而失去原本想要帶領學生討論的初衷,也害很多對問題還不理解的同學感到茫然。或許我該學著怎樣先把這種意外有趣的問題釘到牆上,再思考如何好好應對,才不會白白浪費學生這個有趣的問題。。
總而言之,真的謝謝梅老師和其他國文老師願意接受一位陌生路人的搗亂,讓我參與了一場新鮮又很有收穫的觀課經驗。
後記
因為「讓學生先試試看怎麼念台文詩」的這個設計,我聯想到前半段詩作中「驚蟄的意象」和「轉化的語法」這二部分,是不是也可以在教授這首新詩之前,就讓學生自己「猜」看看,自己解釋這首詩的意境呢?
於是在觀課進行前一天,梅老師和我決定拿另外一個班級來嘗試,我們先不解釋向陽的這首新詩,只讓大家用五分鐘時間各憑本事(上網、翻講義)把驚蟄這個詞的意思(包括氣候的特徵和意義)查好,然後就開始想辦法從詩作的文句裡,去找出呈現驚蟄意象的敘述,並且向其他同學解釋原因。
同樣是個出乎意料的討論,好幾次學生提出的說法,都讓我和梅老師楞了好一會兒(大概是事先備課不夠完整的下場)。不過梅老師適時的應對還是四平八穩,總是能夠提出相對應的看法和學生彼此討論。只是最大的問題還是時間不夠,若是要延伸學生的討論做更進一步的探究,我想至少應該要兩節國文課連著上才比較能夠完整討論到一個段落(目前國文課大多都是單一節排課)。
雖然第一次嘗試有點「落漆」,不過學生的反應和自己主動學習、思考與討論的模樣卻是讓我們印象深刻,一掃過去我心裡面對國文課那種死氣沉沉的刻板印象。原來不管上什麼課,都是可以很有趣的。
再次感謝梅老師的大度和願意和我一起拿學生來實驗,當然更感謝同學「犧牲」了一節可以好好聽梅老師上課的機會(被我拿來玩)。未來我們會好好認真備課,讓同學可以在課堂上學到更多,也更有趣。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