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寫前面那篇文章的緣由,是來自於有老師表示國中約有5%的國三生無法達到畢業標準,才想出來的替代方案。雖然有些老師認為我出的「白爛考題」根本就是放水、太簡單,但這些老師多半也認同如果調整「白爛考題」的難易度還是可行的。這表示很多老師都認同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以「能力」或「素養」為重,考試不過就是個手段,換個方法、改個內容一樣可以「考」。
其實這些「白爛考題」如果能夠從國一的補救教學開始玩,當然不可能到了國三還在跟警察報案。如果學校老師能夠打破那種讀書、考試才是唯一標準的心態,願意針對這5%的孩子思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根本就是偉大級的老師吧!但如果補救教學的老師還是同一套課程、同一套考試,只是把標準降低、難度降低,這些孩子即使及格了,對他們的幫助都還是有限。
很多家長跟學生都把「國中基測的考試分數」當作念國中的目的,其實這是不對的。考試是根據課本、課本是根據領綱(課綱)、但領綱還要根據總綱。領綱是規範課本的內容,而總綱則是規範教育的目的。新課綱中總綱的三個總目標是:自主行動(自發)、溝通互動(互動)、社會參與(共好),有人會質疑這三個目標哪一個不重要嗎?
我們在師資培育的過程裡,學過教育哲學、教學原理、課程設計,哪一門課不是在告訴我們,教育真正的目標不是在考試分數,而是在培養一個人各方面的能力。家長和孩子可能沒有學過教育,只懂得看考試分數。但我們老師不能和他們一樣,一定要盡可能兼顧學生的考試分數和能力培養才是。如果大家和我一樣,已經離開這些教育基本科目很多年,有機會再重新翻翻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所有網友的回覆裡面,我對於那句「只看能力指標教根本是笑話」最介意。其實能力指標比課程內容難得多得多,例如能力指標有個「解決問題」的素養,試問我們要學習多少知識、具備多強大的思考推理能力、還要溝通跟團隊合作,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認為「只看能力指標教根本就是神!」能夠把孩子教到完全符合教育部訂出的能力指標,根本就是在教育出「神人」啊!
最後,似乎有人覺得這些學生畢不了業就不應該讓他們畢業,是他們自己不讀書、不來補考、不願意學習等等,這些不是學校或老師的問題。對啊,我們不是常常諷刺政府只會說「依法行政、謝謝指教」,難道我們也要這樣繼續教育下一代嗎?如果我們老師、學校、教育局、議員,願意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問題,思考這5%的學生究竟問題在哪裡,該怎麼解決。只要我們多處理1%這樣的學生,將來社會不就減少1%(甚至10%、30%)的問題?
總而言之,現在社會上看到的所有問題,都有可能利用教育而改善,也有可能因為教育而延續,甚至惡化。身為老師,該做到什麼地步,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把尺。如果老師自己都不具備的素養,確實很難教給孩子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