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學習歷程檔案一推出,所有人都不斷強調,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都一定要加心得與反思。不論成果好壞,學習的過程才是最重要。但是,這個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內容之間要怎樣連結?這些心得與反思對學習者來說很重要,但對於評分教授來說,可以怎麼評分似乎才是重點。而我認為,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不一定要加心得與反思,但一定要寫的內容是學生希望教授從他的作品中看見什麼(標題可能還是用「學習心得」)。
試想當一位評分教授看到一大堆不同題目的書面報告時,究竟要如何找出每一份報告的特點,甚至加以評分,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任務。我在「學習成果怎麼寫?以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為例」這篇文章中,就以學生在「發現問題」部分所做的學習與努力當作自己的特點,介紹給教授知道。如果這樣的特點是系所評分的要項,教授自然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說明,配合書面報告的內容來對學生進行觀察與瞭解。
所以我會建議學生,不論是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這份作品有哪一個地方是我特別希望教授注意看的部分,以及我做了哪些作品上看不到的努力,都可以加一頁說明在作品的最前面。如此一來,評分教授在閱讀學生作品時就可以更有方向來進行評閱。這也等同於讓同學在上傳作品之前,先想好自己為什麼要上傳這件作品。
同時,我認為授課教師應該要很清楚向學生表達,每一位學生作品的特點在哪裡,讓學生可以寫出一頁說明來引導評分教授閱讀。需要授課教師向學生表達的理由是,授課教師看過無數學生的作品,自然可以輕易看出學生作品的特色。但學生自己少有觀察別人作品的機會,可能也缺少鑑別作品好壞的能力。因此由授課教師協助指導學生製作學習成果,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如果學生在高一、高二期間,只有上傳作品卻沒有撰寫說明,則高三申請大學時的學習歷程反思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則是可以發揮的地方。同學可以在這兩份文件說明學習歷程檔案中的作品可以呈現哪些特色。只不過這兩份文件可能有篇幅(字數)的限制,不能暢所欲言。所以還是建議同學在每一件作品前面都寫好說明,告訴教授這份作品究竟應該看什麼,有什麼值得推薦的特色。
因此,我認為在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的作品前面應該要放的內容,是告訴教授這份作品有哪些特色值得教授看,以及我做了哪些作品上看不到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