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課程的內容可以更自由


今年送審的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計畫,我把過去和物理老師一起討論或試行過的四、五個主題,全部寫進課程計畫。希望未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要遵循著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與架構,就可以根據老師和學生的特性,選擇不同主題來應用,不會被單一主題的課程計畫綁死。日前這個課程計畫已經獲得審查通過,我也把課程計畫的內容和想法分享給大家。

我和學校幾位物理老師是從107學年度開始共備自然領域的探究與實作,108學年度高一新生就開始適用,我們也經歷一整年一邊實行一邊修改的過程。加上本校音樂班的獨立探究與實作課程、107學年度試行的課程、以及109學年度物理老師修訂後的新課程,其實本校物理和地科至少有四、五個主題可以進行探究與實作,而且用一、二個主題就可以完成18週探究與實作完整的歷程。所以我才在去年底大膽決定把過去已經通過審查的課程計畫改掉重寫,希望未來課程在實際進行時,可以有更多彈性調整的空間。

我的想法是,探究與實作課程最重要的意義,是在帶領學生完成科學探究的歷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所以只是要以探究與實作的精神來帶領學生學習,不論什麼樣的科學主題和內容都可以設計到課程裡面。因此各校都會有不同的科學主題選擇,而課程計畫審查也多是以是否符合探究與實作的精神當作審查依據。

但既然各校都可以做不同科學主題,同一所學校就必須備課程計畫綁死,只有限定相同的科學主題嗎?如果課程計畫裡面寫出很多個可行的主題,同一所學校的老師是不是可以選擇不同主題來進行課程呢?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就把本校地科和物理科曾經嘗試過的幾個主題,一次全部寫進課程計畫裡面,在去年底的課程計畫審查期間送交審查(審查通過的課程計畫)。在這份課程計畫書裡,黑字的部分是我第一次送審的內容,其實只寫了主題,完全沒有詳細內容。結果得到審查不通過的結果,其中最關鍵的意見是「如何從觀察中提出哪些可探究的問題,建立哪些科學模型或理論呢?」這其實也是我去年擔任審查委員時最想問各校的問題。但當時大家對探究與實作還不熟悉,所以我不敢問,結果這一次反而是被審查委員要求回答。

於是我回覆修改後的課程計畫(包含檔案中紅字的部分),回覆過審查委員的問題,課程計畫也就通過了。證明只要我們預計進行探究與實作的主題,都有根據探究與實作的精神做好準備和規劃,不論科學的內容是什麼、有幾個主題,課程計畫都是可以被認可的。

其實在我到不同學校瞭解他們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時,就有學校已經是不同老師入班帶不同主題在進行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所以本校並不是什麼突破或創新的作法。但是本校物理和地科可以有把握這樣運作,背後還是有一點基礎在支持著我們。希望各校如果想要採用我們這種方式時,也要考量一下自身的情況。

首先,本校物理和地科教師幾乎全員都參與了二年以上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共備,我們對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精神和規範都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即使科學的主題和內容改變,我們每個人的課程架構都還是類似,有太大差異。

其次是本校物理和地科探究與實作有期中考和期末考的紙筆測驗,而且我們紙筆測驗的內容是不綁定科學主題的。換句話說,不論學生進行任何一個科學主題的探究與實作,都可以在紙筆測驗時完成作答。這需要老師之間互相溝通授課的內容,例如統計圖表大家會教哪幾種類型,只考共同有教、常用的類型,少用的就不考。

最後是這些科學主題和內容都是我們真正試行且討論過可行的主題,而且大部分主題都是可以把探究與實作從頭做到尾的主題。

基於以上這些基礎,我們今年才把課程計畫改成這種「有數個科學主題可選擇進行」的類型。相信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也可以這樣操作,讓每位老師的揮灑可以更自在,上得更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