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不可怕,自己嚇自己才可怕!


新課綱的學習歷程制度,是不是要學生從高一就開始集中火力蒐集點數,點數越高才能進入理想校系。但是,如果別人造假怎麼辦?如果其他學校有大學教授開課是不是更佔優勢?如果我的孩子中途轉換方向是不是就鐵定落榜了?其實學習歷程檔案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前面這些問題整天在腦海裡盤旋的樣子。

新課綱採用學習歷程檔案,主要內容包括修課記錄、學習成果和多元學習表現。應用在大學招生的申請入學管道時,對於持續累積同一個領域相關資料的學生,當然會受到相關科系教授的青睞,就比較容易被錄取。

曾經有一位家長問我,如果他即將念高一的孩子對昆蟲有興趣,是不是應該讓他專注在所有與昆蟲相關的課程和活動,將來就有更高的機會考上昆蟲系。我說,那是當然的。但身為家長的你,不會擔心他的興趣有一天改變了嗎?他還只是個國中生啊!

以臺灣的教育環境,國中和高中這6年只提供很少機會讓學生探索自己的未來。如果高一的學生告訴我他很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我反而會很擔心。所以高一就能夠清楚自己的未來,並持續往同一個方向努力,以出色的學習歷程獲得教授青睞,然後進入相關科系就讀,其實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狀況。

換句話說,家長並不需要從小帶著孩子每天抓昆蟲,想像每一位報考昆蟲系的孩子都有15年以上的抓昆蟲經驗,以此為假想敵成天戰戰兢兢。根據許多教授過去的經驗,許多報考昆蟲系的學生只是在自傳寫自己從小熱愛大自然,或許 連手拿昆蟲的合照都沒有半張,這才是學習歷程檔案裡比較真實的畫面。

在高中教學的現場,正常的高一學生大多都是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念什麼科系的孩子。所以選修課程和課外的多元學習表現,通常不是瞄準某個科系在準備,而是在試探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居多。每一所學校最熱門的選修課通常也不是醫學或電機,而是有趣又有內容但主題五花八門的各式課程。

由此可知,學習歷程檔案的主要意義不在於呈現學生單一領域的熱情或成就,而是學生在學習試探過程中的領悟與反思。為什麼要叫做學習「歷程」檔案,而不叫學習「成就」檔案,就是因為我們想看見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只看到他最後呈現的樣子。

因此,請老師、家長和學生,不要再以那個虛幻的完美學習歷程檔案當作假想敵,讓我們回歸學習歷程檔案設計的初衷,和孩子一起仔細觀察自己的學習歷程、收穫與成長。透過自由的選擇課程,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刪掉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在高中三年結束之前,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校系,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近年來大學選才已經漸漸脫離只以「分數高低」來評斷學生,而是加入以「是否適合」來判斷招生對象。各大學也為了避免用印象分數來判斷學生,都努力把學習歷程檔案的評分量化並建立尺規。所以未來孩子沒有考上某個科系的原因,將不再是「成績太差」而是「不合適」。如果任何人硬要在這樣的制度下去「造假」學習歷程檔案,進入一個熱門卻不適合的校系,我認為孩子不見得會佔到便宜。

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之下,能夠讓大家願意把目光從分數慢慢轉移到學習本身,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真正幫助孩子獲得一輩子都可以用到的能力,而不是只有考試分數而已。讓我們一起加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