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都看不懂科普的文章!



在臺中市高、國中、小各領域輔導團對話的會議上,一位社會領域的輔導團老師,在會議中這樣說,讓我感觸很深。

最近這一年有機會和中正大學的教授一起,嘗試推動科學閱讀學習策略的工作,非常艱辛。相較於其他學科,國中以上的自然科老師幾乎不用課本,大多都是憑藉著老師的講解功力和重複考試練習,建立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知識架構。

受這樣的教學現場影響,國中自然領域教科書的內容,大多充滿精美的插圖,版面也都像雜誌一樣漂亮。想像這樣的教科書若是搭配老師精彩的講解,把科學知識圖像化具體呈現,學習效果一定非常不錯。

可是,當我們把教科書拿起來仔細閱讀時,卻發現教科書的內容其實不容易讀懂。那些精美的插圖裡面,蘊含相當多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卻沒有完整地在文字當中呈現。結果就是這些教科書相當倚賴老師的講解,學生不容易藉由自己的閱讀來理解內容。

換句話說,當老師以自己的講解取代教科書的內容,並選擇好看、漂亮、必須搭配老師講解才看得懂的教科書給學生。為了符合市場需求,教科書也漸漸放棄詳細的文字說明,讓學生不容易自己讀懂。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學生閱讀科學文章的能力也漸漸下降,市場也不再有可以自己讀得懂的自然科學教科書。

如果是以「學會科學知識」為目標,透過老師講解的方式有甚麼不好?要靠學生閱讀教科書本來就難,為什麼要特別選擇困難的方法來學習呢?根據大腦記憶和學習的原理,如果科學原理只有老師在上課時講過一次,學生不可能聽一次講解就會懂。當學生只看講義重點和練習例題時,他們學會的就是解題。

所以透過「老師口頭講解科學原理」、「學生複習講義重點」、「學生重複練習試題」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最弱的一定是科學原理。而且學生也沒有練習過「聽老師講解」以外的學習方式,未來遇到不會教的老師或是沒有老師教的時候,學生必須從零開始學習「自學」。

偏偏對於升學考試來說,重複練習試題的重要性可能大於對科學原理的理解,所以老師只要看到學生考試成績不錯,也就任務圓滿。但對於新的、進階的科學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對科學原理的理解當作基礎。只不過這時候學生已經離開學校,從國中畢業進到高中,從高中畢業進到大學。

我是一位高中自然科學老師,我深刻體會到學生進入高中之後,他們國中的自然科學基礎趨近於零。我們也不時承受大學教授的批評,你們的學生進到大學什麼也不會,害我們要重新教起。

怎樣可以扭轉這樣的困境,有挑戰,也有值得嘗試的方法。

(以下列出幾個困境和值得嘗試的方法,是我打算接下來一個一個主題來寫,不是只有一、兩句話就想要解決這些困境。)

困境1:老師不願意改變,浪費時間在看不見成效的地方。
值得嘗試的方法:讓老師發現,他自己認為重要的科學原理,其實學生沒有學會。

困境2:重複練習試題就可以提升考試成績,不必太在意學生對科學原理是否理解。
值得嘗試的方法:透過會考試題分析,讓老師發現,學生不會的題目,就是因為對科學原理理解不夠,無法綜合應用。如果能突破這個關卡,也許就是會考成績B和A的差別。

困境3:目前國中自然科學教科書已經變得不容易讓學生自己讀了。
值得嘗試的方法:學生在國小階段還是有讀教科書的,如果老師願意花點時間分析課本度容易讀懂的地方,還是能夠幫助學生讀懂課本的。

困境4:學生不喜歡閱讀。
值得嘗試的方法:如果能夠搭配類似解謎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讓學生從課本內容中尋找解答,或許有助於提高學生閱讀的意願。

困境5:老師不喜歡參加科學閱讀的研習。
值得嘗試的方法:把科學閱讀包裹在「趣味課程設計」或「有意思的科學實驗」這種研習活動裡,偷偷藏入幾個閱讀與學習的策略,老師接受度較高。 …繼續閱讀

頁次: 1 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