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那為什麼上課學的東西平常都用不到?如果上課學到的東西,馬上就可以用到,而且真的有用,甚至還能在生活裡面用到,學生會不會更願意學習?可是學校教育教的「基礎」知識,常常「基礎」到距離能夠真實運用在生活上還有好大一段差距。怎樣能夠透過課程的設計和安排,讓學生第一節課學到的內容在第二節課就有機會派上用場,讓學習成果在我們的設計之下變得有用呢?我認為這樣一來,學習應該就會變得更有意思。
其實基礎知識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所有更進一步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前一步學到的基礎知識之上。以國小的教育為例,認識國字、學習基本算數,這些不僅僅是基本知識,而且馬上會用到,還一直要用到。像在國小的學習過程中,「考試」似乎就不是大家第一在乎的事,而是這些識字和算數的基本能力如果沒學好,日常生活馬上就會遇到障礙,所以國小也比較少聽到有人在談「考試引導教學」這種事。
但是升上國中之後,很多課堂學的東西似乎就不是那麼「有用」了。數學裡面的質數、三角形的角度、幾何圖形;國文的文言文;英文單字、片語和句型,或許有人一輩子都沒用上也感覺不到差別。其中最嚴重的大概是我們自然科學,又難學會又少用到,我們連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裡面的第一定律都很少「拿出來用」,更不要說是拿來「解決問題」。然而這些知識當然不是沒有用,只是我們還需要花更多功夫來持續學習,才能派上用場。
結果現實狀況常常是,我們在國、高中(甚至大學)花了大把時間精力和金錢所學的「知識」,多半經過升學考試之後就忘個精光,能夠再拿出來實用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這種狀況其實非常符合大腦產生記憶的原理,我們的大腦會把每一件事物進行相關性連結。與其他記憶相關性越高的事物,就容易記得久。比方說我念了100篇和板塊運動有關的英文論文,我就會對板塊運動相關的英文單字記憶深刻。但如果我只是背過這個單字,卻沒有真正運用在閱讀相關的英文文章,這單字一定很快就會忘記。所以目前國高中英文教學都有訂定要記憶「常用」英文字彙的數量,要學生背。可是學生如果沒有利用這些單字去閱讀更多英文的文章,這些單字還是一樣很快就會忘光光。
既然如此,老師上課應該教什麼,最好可以馬上有用,而且一直有用?
以自然科學為例,在每一項科學知識的背後,其實隱含很多不同的「能力」可以在未來運用。比方說在學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時,老師總是會用簡單的圖案,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受力情形畫出來,有助於後續的思考與理解。這個「把知識內容畫成圖形」的能力,其實相當好用,還可以運用在自然科學以外的各個領域。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自然老師只是希望學生解題時懂得畫圖,最後的評分標準卻只是計算結果。如果老師每次都考「用圖形呈現以下自然現象」,這就會變成一個馬上有用,而且一直有用的教學內容。
那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怎麼辦?其實學生可以把圖畫得好,就算牛頓有十大運動定律也會變得簡單吧!
不過,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很難記得的另一個原因,當然還是「很少用到」。國中自然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這麼難學會的東西來說,出場時間大概連十分之一都不到,要運用到日常生活來解決問題更是不容易。即使高中物理單獨成為一個科目,但也是要跟光學、聲學、電磁學等等內容搶時數。要讓同一個知識概念一再被用到,實在很難。然而,科學知識的內容看起來雖然很少被重複運用,但自然科學裡面有一些共同的概念,卻是不斷重複出現的。
在最新版的108課程綱要中,自然領域列出七個「跨科概念」,這七個概念會不時出現在每一個自然科學的知識主題當中。以「改變與穩定」這個跨科概念來說,物體運動的狀態在什麼狀況下會保持穩定,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改變,就是牛頓運動定律裡面會用到的概念。同樣在光的前進與折射、反射,聲音的前進與折射、反射都會運用到。甚至是在化學課的化學反應平衡、反應速率;地球科學裡面大氣的形成與演化;以及生物的食物鏈與生態環境等概念中都會出現 。
換句話說,因為這樣的跨科概念會不斷重複出現在自然科學不同的知識內容之中,如果老師的教學能夠掌握這些跨科概念的原則,是不是就能讓每一個主題的學習可以互相比較和運用,再搭配科學知識背後常運用到的能力訓練,或許就能夠達成「讓學習現在就有用,而且一直都會用到」的目標。
除此之外,「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可以運用學習到的知識或能力,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108課綱自然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來說,學生需要透過觀察、提問、假設、規劃研究、論證與建立模型、到最後將成果發表。如果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傳遞給學生特定主題的知識內容和相關研究方法,讓學生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加以運用做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必然也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有用的,而且這樣的「有用」,遠比一次考試回答幾個問題要更有深度和意義。
我認為,把知識生活化或是把知識變得實用,並不會減損知識傳遞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怎樣掌握跨科概念來調整課程設計,以及如何讓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真的有用」,則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但不論如何,這樣的改變對學生來說,除了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之外,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必然也會有正面的影響。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努力設計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