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 素養是生活化的能力,不是只為了培養社會菁英


前陣子看到李家同教授說,新課綱所謂的素養,他一樣都沒有。今天看到一位產業界人士根據制定課綱的委員學識背景,推論素養是為了社會菁英而制定,一般人根本學不會。也許這是因為我們把新課綱提到的素養講得太美好、太重要,反而引來很多人批評素養導向的陳義過高或不切實際。但其實素養是一種生活的能力,不是很偉大、很難教,只是我們過去忽略了,現在想要把教育的方向撥一點回來而已。

以高中國文為例,過去我們背誦過很多文字和詞彙的意義,各種文句的修辭方式,不同類型文章的架構和意旨,期待培養我們對於文字的理解、運用與溝通能力。但是,高中畢業之後,還能夠持續以文字來完整表達自己心中情感,或是願意理解報章雜誌上關於社會與政治議題文字內容的人,不知道還有多少。過去的教育有錯嗎?這些國文的基礎知識有錯嗎?沒有,他們沒有錯。只是我們發現,很多人不懂得如何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可惜了。

所以素養導向的教育目標,不是要推翻過去的教育理念,而是有些過去我們以為「長大了自然就會」的環節沒有扣緊,使得許多學生像是練了十幾年基礎知識的「內功」,卻沒有可以發揮運用的「招式」,非常可惜。所以素養導向的教學內容,和過去並沒有翻天覆地的不同,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對於教育的目標更明確,方法也更實際。

同樣以高中國文為例,如果學生學習國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將來閱讀和寫作的「素養」,那我們就利用國文課「刻意」讓學生練習。每次學過課文裡文字和詞彙的意義,探討過文章的結構和意旨之後,我們馬上來讀一篇報社社論。每次學完文句和修辭的表現方式,立刻就選定一個主題練習寫一、二個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意見。把剛剛學過的國文基礎知識立刻運用在未來人生可能會用到的場合,這種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素養,而這種教學方法就是一種素養導向。

換句話說,國文的基礎知識依然重要,也依然要教,教的方法和過去也沒有太多不同。但是我們把閱讀和寫作這些素養,拉到課程內容可以碰觸到的範圍裡面,不要等待學生長大之後可以自己學會運用,而是現在就安排練習的機會,把這些未來可能運用得到的場景,事先設計在課程裡面。

不過李家同教授說:「國家需要有學問的人。如果你能夠有能力學好這些學問,一定要學好。不能因為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就不學了。」我想,如果這些學問我們現在不懂得如何運用在生活上,將來長大就一定懂得運用在為國家人民謀福利嗎?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懂得該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拿來運用的。

當然,這樣做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教授基礎知識的時間就減少了。像李家同教授就認為,目前學校教的基礎知識,或是教基礎知識的時間,遠遠不夠一般國民的需要。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就去教知識如何運用,去教所謂的素養,過度強調生活上的應用,那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也有很多人反對李家同教授的看法,不是反對他的邏輯,而是我們覺得目前教基礎知識的時間太多,很多知識已經太多太難不算「基礎」了。所以我們應該撥出一點時間,教孩子怎麼運用這些知識。究竟誰的觀察比較接近社會的現況?也許我們應該做個類似以下的調查。

請問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以過去小學、國中到高中這十二年的學習經驗,你覺得是:(1)基礎知識太少,應該再多教點基礎知識;(2)基礎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比例恰當,其實不用改;(3)學到的知識很多,但可以拿來用或應該如何運用教得太少,應該多教孩子知識的運用,也就是素養導向。

我不確定大家的答案會是什麼,但我認為素養導向的這個議題最大的爭論點也不在於該不該做,而是在於怎麼做,以及該如何與基礎知識教授的時間比例作調配。可是為什麼新課綱的素養導向會受到那麼多質疑呢?我猜,會不會是和大學入學考試及升學制度改變有關,所以大家變得很介意呢?如果有機會,我很想和反對新課綱素養導向的人聊聊,希望可以多一點機會瞭解大家的想法是什麼,才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溝通。

後記

我不是國文老師,所以我舉的國文例子如果不恰當,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我覺得每個科目都很有意義,對每一位國民都很有幫助。如果我們不懂得利用,實在太可惜。

參考資料
李家同的教育專欄_(193)我沒有新課綱內所提的素養
風傳媒觀點投書:108課綱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