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對學生來說不止是一門新的課程,更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所以老師需要盡可能傳遞這門課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同學應該以什麼樣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來面對。
學期初的課程說明當然是一個最佳時機,但是同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有限,老師要有心理準備。未來我們還可以利用課程的進行,搭配學習內容適時提出建議和指導。
以下是我想要在第一週傳遞給同學的想法,老師可以參考這些主題和內容,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傳達給同學。
我把這些想法都寫下來的原因,除了讓自己想得更清楚一點之外,還可以讓同學在「聽過了就會忘記」的情況下,有重新看一遍、重新思考一遍的機會。
我整理的課程說明主題包括:
上這門課是幹嘛的?
這門課的重點是在學習如何觀察自然現象、如何從自然現象的觀察結果中發現問題、如何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如何設計工具或方法來驗證這些自然現象的成因、如何分析科學的觀測數據、如何根據分析結果來建立模型並加以預測、如何根據這些結果來建立科學理論的解釋、以及如何表達與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能夠解讀其他人的研究內容。(詳細說明)
上這門課有什麼用?
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內容,對於未來想要從事科學領域研究工作的同學來說,就像是迷你版的科學研究體驗課程,讓同學實際進行一趟科學的探究歷程。而對於一般同學來說,探究與實作是把同學過去學過的科學知識,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種練習,也讓同學可以感受到科學知識是很生活化而且實用的。 (詳細說明)
上這門課應該要怎樣才可以學得好?
思考是第一個要注意的重點。同學上課時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每次課程剛開始的時候問自己,我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並且在每次課程結束的時候問自己,我今天做了什麼?我學到了什麼?這是同學每次上課都一定要思考的問題。 (詳細說明)
聽說很多大學要採計這門課的學習成果?我該怎麼準備?
從字面上的意義來解讀「學習成果」,就是要同學把「學到的東西」呈現出來。所以每週上課時完成的學習單和課程最後的結果報告,自然是學習成果的基本材料。但同學在探究與實作課程進行過程所學習到的科學技能與態度,就需要同學自己用文字或其他方法來描述,才是這門課最重要的學習成果。 (詳細說明)
這門課的「主題」是什麼?(以我自己設計的課程做為說明)
本學期我們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會以「颱風」為主題,以觀察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颱風特性出發,配合颱風相關的科學知識,來探究颱風可能的變化與可能造成的災害。這個主題不僅具有豐富的科學意涵,同時也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詳細說明)
上課前我該做什麼準備呢?
為了有助於同學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成果的建立,請同學每次上課前事先準備:可以上網查資料的工具、活頁方格紙、資料夾、常用的文具。並且盡量以四位同學為一組進行分組。 (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