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上亞洲大陸

 050.jpg (121908 bytes)

大約在五千萬到五千五百萬年前,印度(India)開始撞上亞洲大陸(Asia),形成了西藏高原(Tibetan)和西馬拉雅山(Himalayas)。原本與南極大陸(Antarctica)相連的澳洲陸地(Australia),也在此時開始迅速向北漂移。

盤古大陸(Pangea)分裂的第三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在新生代早期開始發生。北美(North America)與格陵蘭(Greenland)從歐洲(Europe)漂移開來,南極大陸釋放出澳洲陸塊,正如同五千萬年前釋放出的印度板塊,後來迅速向北移動並撞上亞洲的東南位置。今天大部分的張裂活動,都是發生在兩千萬年前,包括有:紅海(Red Sea)的張裂使阿拉伯半島(Arabia)自非洲(Africa)漂移開來,東非張裂系統的產生,日本海(Japan Sea)的張裂,讓日本往東移動進入太平洋(Pacific Ocean),以及加里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的開啟,使得墨西哥(Mexico)北部及加州(California)一起往北運動。

雖然許多新的海盆在新生代時張開,但是過去六千六百萬年以來的地球歷史可以說是各大陸在激烈碰撞的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碰撞就是大約五千萬年前印度撞上歐亞大陸的事件。

在白堊紀晚期的時候,印度是以每年15 - 20cm的速度在接近歐亞大陸,這可以說是板塊運動速度的世界記錄了。經過白堊紀晚期與邊緣島弧的碰撞之後,北印度(Great India, 大印度)開始隱沒到歐亞大陸之下,抬起了西藏高原。令人驚奇的是亞洲,甚至印度,由碰撞所造成地殼變動的作用至今仍然持續著,這是因為印度是一片固態的大陸地殼岩石圈「騎」在主要由較堅硬的海洋地殼岩石圈所構成的板塊之上,而另一方面亞洲則是由較鬆散的大陸碎塊接合、拼湊而成。因此在碰撞帶(或稱縫合帶)的地區,由於歐亞大陸內這些碎塊與碎塊之間仍然熱絡,而很容易產生反應。於是當印度撞上亞洲的時候,這些大陸碎塊便沿著滑移斷層(順著老的縫合帶)被擠往北邊和東邊,而沿著這些斷層所發生的地震則至今仍然持續著。

印度與亞洲的碰撞其實只是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在閉合過程中一系列大陸與大陸碰撞的一部份罷了。從東到西所有的大陸與大陸之間碰撞包括有:西班牙(Spain)與法國(France)的碰撞,形成了本寧山脈(Pyrenees);義大利(Italy)、法國與瑞士(Switzerland)的碰撞形成了阿爾卑斯山(Alps);希臘(Greece)、土耳其(Turkey)與巴爾幹省(Balkan)的碰撞,形成了西奈山(Hellenide)和底那瑞(Dinaride);阿拉伯半島與伊朗(Iran)的碰撞;以及最後、也是最年輕的碰撞-澳洲(Australia)撞上了印尼群島(Indonesia)。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