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終身志業的博物館研究室,拿出我珍藏多年的
一只鸚鵡螺標本,上面寫著「終生漂泊」四個字─這
正是異國遊子的真情寫照。鸚鵡螺有著多重迷人的身
世。它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
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
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這
讓科學家驚嘆不已!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共多達三十多
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
被掃蕩一空而滅絕的命運。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後
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剩下了「龐氏鸚鵡
螺」 「深臍鸚鵡螺」 「大頭鸚鵡螺」以及兩個不大
確定的種。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
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菊石,是一群從四億多
年前演化而出的海洋頭足類生物,多彩繽紛演化極為
成功。鸚鵡螺果真是活化石嗎?科學家近年來已不那
麼肯定了,米勒博士研究認為在分類歸屬上,鸚鵡螺
這一個屬,僅僅侷限在現生的三到五個相異種。所有
化石的標本,都似乎應屬到「闊原角石屬」或者「西
蒙鸚鵡螺屬」。而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古生物學家,
將鸚鵡螺(Nautilus)這個屬一直延伸回推到中生代
的三疊紀去了!
鸚鵡螺,是屬於軟體動物這一大門類中的頭足動物
綱,它們還包括了烏賊、章魚、墨魚等,是海洋軟體
動物門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
射推進器。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
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體而噴射往後方
推進游行。而鸚鵡螺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
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
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
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
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
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
氣)進到各別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
著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螺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
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
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
使鸚鵡螺適應於不同深度的壓力。當動物死亡後,身
軀軟體脫殼而沉沒,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
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們,僅
發現到成群鸚鵡螺的空殼逐波而流:而數學家們,更
著迷於鸚鵡螺外殼切面所呈現優美的螺線。大自然之
美,真讓我們驚嘆不已!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