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想要改變什麼?台大地質系新課綱分享


從修課記錄看見自己,大學生也適用!

講到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第二個最常出現的名詞是「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歷程檔案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

修課記錄:包括每位同學修過的課程種類和成績分布。
學習成果:同學修過一門課之後,可以將作業、學習單、報告或作品附加學習心得與反思,製作成學習成果。
多元表現:同學在修課以外的任何記錄,都可以附加心得和反思製作成多元表現。例如:檢定、證照、參加研習、活動、社團、擔任幹部、志工等。

搭配大學招生專業化的推動,雖然這些資料和過去申請大學時的備審資料相差不多,但各大學校系已經針對評分辦法和評分規準進行訂定,未來將不容易再出現「其實教授只看學測分數」的爭議。也因為這樣,造成學生、家長、老師、甚至各高中學校教務主任的焦慮感直線上升。

以修課記錄來說,由於新課綱規定高中學校必須開設至少4學分校訂必修和至少6學分多元選修。部分學校還提供教育部規定的加深加廣課程讓學生選修,除了傳統的自然和社會領域選修之外,語文和數學也有選修課可以選,新興的熱門課程則是科技領域選修課,其他還有藝術、健體和綜合領域的選修課,這部分總共有50幾個學分。

換句話說,每一位高中生高中三年的修課記錄已經不再是我們那個年代只有自然組和社會組兩種(或三種)排列組合而已,而是多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根據學生高中三年修過的課和每一堂課的成績(包括分數和排名),再搭配學生製作的課程學習成果,就能夠看出學生的學習特色和傾向,是我們指導學生選擇大學校系時一個重要的參考。

那大學生呢?

申請研究所時,教授也會觀察學升大學時期的修課記錄,但觀察的內容主要是針對這間研究所相關的領域。但對於一位大學生來說,攤開自己大學四年的修課記錄,包括課程種類和分數,是不是也能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漢擅長的方向呢?不管是同一個系所內不同類型的選修課,或是外系甚至跨校的選修課,這些選擇和表現的背後,一定存在著學生與眾不同的特質。

除了事後檢視修課記錄之外,事前規劃選課地圖也是另一項深富意義的事。我們會在高一就對學生攤開他未來三年所有可以選擇的課程,讓他提早思考與規劃。對一位大學生來說,這件事當然更複雜也更重要。更何況現在台大自己的系所和課程已經很多,現在還開放校際選課,選課的範圍更加寬廣。如果同學對未來感到迷惘時,攤開自己的修課記錄,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指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