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含以下學校)的素養導向教學現況
提到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最常出現的應該就是「素養」這個詞。於是相關的素養導向、素養教學、素養評量也大量出現在媒體和補習班的宣傳單上面。但是究竟什麼是素養呢?可能是因為我們平常比較少用這個詞,所以我們大致聽得懂意思,但不大容易解釋清楚。借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裡的定義: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這個定義裡面可以清楚呈現素養其實包含了知識、能力與態度三個元素,而且是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舉例來說,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需要人與人之彼此溝通的素養,這個素養裡面包含有字詞的含意、發音或書寫的方法、以及語法和句型等等的知識;而如何運用這些字詞和語法來呈現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或聽懂對方傳遞的訊息,就屬於能力的範疇;最後是願意表達自己看法或願意聆聽他人意見的態度;所以要培養學生具備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素養,知識、能力與態度缺一不可。而且這些知識、能力與態度,都是以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為目的在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但是,難道以前的教育都沒有素養嗎?當然不是。
舉例來說,數學以前教證明題,可以培養邏輯推理與系統思考的能力;國文以前教文言文,可以培養文字推理和閱讀理解的能力,同時奠定藝術欣賞和創作的基礎;地球科學(很久)以前教三大岩類,可以透過辨認岩石的構造特徵,培養學生觀察與分類的能力,進一步奠定分析與歸納的基礎。只不過,行之多年的考試內容偏向知識層面,導致學生的學習用記憶或理解的得分效果相近。所以學習漸漸走向重複練習和記憶,與能力的培養漸行漸遠。
換句話說,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是想把學習的方向重新擦亮,讓我們的教學與學習朝向「實際有用」的目標來前進。
以適應現在生活的面向來說,國文開始增加白話文的閱讀與理解訓練、英文以結構式的閱讀理解策略做為課程內容、數學增加生活及社會領域的實際應用單元,這些改變,都是想要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連結,除了讓學生知道課程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用得上,甚至直接培養他們實際應用的能力。
以面對未來挑戰的面向來說,自然和社會領域都強調探究與實作,透過學習現象的觀察,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而從假設、實驗到驗證的過程,發展出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而自然和社會領域也把過去分散的學科知識教學,提升到整合的跨科概念教學。
例如自然領域的跨科概念包括:物質與能量、構造與功能、系統與尺度、改變與穩定、交互作用、科學與生活、資源與永續。
社會領域的跨科概念則是:互動與關連、變遷與因果、差異與多元、選擇與責任。
換句話說,不論自然或社會任何單一學科想要教授的學科知識是什麼,都會包含跨科概念的觀點,來讓原本分散的學科知識彼此串連,有利於學生未來的整合應用,面對未來挑戰。
以自然領域為例,物理教授基本粒子的單元、化學教授原子與分子構造的單元、生物教授細胞構造的單元、地球科學教授星系和宇宙的單元,這些單元各自具有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但同時也具有自然領域跨科的構造與功能和系統與尺度概念。再以地球科學課程中大氣、海洋與固體地球的結構單元內容為例,三個單元雖然分屬大氣、海洋與地質三個學科領域,但內容中同時都具有物質(組成)、能量(轉移)、和構造(物質分布、溫度、壓力)的跨科概念。只要自然領域教師在教學時以這些概念當作教學的主軸,學生對自然領域的學習就可以具有統整性的思考,而不是零碎的學科知識。
這些原本抽象的跨科概念,在搭配自然領域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實例之後,反而變得更為具體。如果學生在未來選擇自然領域為發展方向,這些自然領域的跨科概念正是面對未來挑戰最重要的基礎,遠比單一學科的零碎知識來得更為重要。
如果素養這麼重要,學習要「有用」才有意義,那大學的教學和學習呢?當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