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論(第六週筆記)
在每一個人外在表現的心底下,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想法和感受。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樣,大部分的冰山其實藏身在水面之下,我們常常看不到。
水面上的冰山,就像是我們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包括面對外在事件的壓力時,表現出指責、討好、超理智或打岔的行為。在我們表現出這些行為時,我們的心底可能埋藏了很多的想法,包括:感受、對於這個感受的感覺、觀點、期待、以及渴望,我們將這部分稱為內在歷程。
例如一場外在事件和爸爸所做出的行為表現是:當爸爸發現孩子明天要考試了,卻沒有在唸書反而是在打電動,於是爸爸指責孩子為什麼不去唸書。
在爸爸指責孩子的行為背後,可能是爸爸對於孩子不唸書還一直打電動的行為感到生氣,這是爸爸的感受。
爸爸對於自己總是對孩子生氣的感受,感覺到很沮喪,這是爸爸對自己感受的感覺。
(感受的感覺,是一種自己對感受所進行的一種評價,例如有人會因為自己的害怕而感覺到生氣。)
因為在爸爸的觀點中,好爸爸應該是可以好好和孩子溝通,能夠讓孩子表現出合宜的行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對孩子發脾氣。
(觀點像是我們心中的規範或框架。)
爸爸期待自己是個可以好好和孩子溝通的爸爸,能夠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積極主動、努力向上的人,也期待孩子能夠照著自己的想像,成為爸爸心目中的樣子。
爸爸渴望孩子對自己的尊重與愛,也渴望被其他人肯定自己是個好爸爸。
(人的各種渴望有不同的層次,某些渴望會希望先被滿足。)
以上可能是這位爸爸的內在歷程。
內在歷程之下,則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命力、人性、以及人的本質。
不同型態的內在歷程
內在歷程中的:感受、對於這個感受的感覺、觀點、期待、以及渴望,不見得是依照順序的思考過程。例如:
超理智的人在外在表現之下的內在歷程,首先出現的可能是觀點,然後才是感受、對於這個感受的感覺,所以通常很不容易讓超理智的人講出自己的感受。
指責別人的人通常會出現生氣的感受,是因為事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這樣的期待來自於自己特定的觀點。
討好別人的人會做出討好的行為,通常是源自於自己的感受以及對於自己感受的感覺。而這些感受與感覺通常來自於希望對方愉悅的期待,這樣的期待可能來自於應該讓別人感到開心的觀點。
至於打岔的外在表現其內在歷程則比較不穩定,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