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的心情(第四週感想)
好老師的心情與壓力
在薩提爾的研習中,偶爾會感受到身為好老師的一種挫折和打擊,明明自己是盡心盡力在幫助學生,卻不僅看不到孩子的成長與改變,有時甚至還換來孩子的不滿與埋怨。如果不是付出了那麼多心力,或許受傷還不會那麼地重。
一個班30幾位孩子,總會有幾位孩子和其他大多數孩子特別不一樣。如果彼此相安無事,或大多數孩子不會刻意去欺負這些少數的孩子,這個班級就可以平平安安。但如果是這幾位少數的孩子在影響整個班級大部分同學時,就是身為班級導師的惡夢了。
在平時,我們老師都知道不會勉強學生。孩子學習不認真或是行為有點偏差,我們都會好言相勸或頂多依照校規處分,而不會動不動就約談孩子,更不會急切地希望看見孩子立刻發生改變。只要老師自認為已經盡力,也只能倚靠孩子自己想通。
但是在一位孩子影響全班同學的狀況下,老師或許就沒辦法這麼容易釋懷了。老師可能會覺得受影響的全班同學,都是自己的責任,因為是自己沒有處理好那一位特殊的孩子。這樣的精神壓力,恐怕不是外人可以體會得了。
在現行制度下,這一位特殊的孩子可能不只有一點點差異,還有機會是差異很大的特殊生。這些學生經過專業評估,需要額外的長期專業輔導,本來就不是一般老師能夠在短時間處理或解決的狀況。既然如此,身為班級導師為什麼應該被指責呢?
其實這樣的指責,最主要的來源都是老師自己。而且越是在意學生,越是為學生著想的老師,對自己的指責也越深越重。但既然原本就不是老師可以在短時間處理的問題,為什麼老師要指責自己呢?我認為可能是因為老師對自己的期待。
假設,一個班級所有學生都可以彼此和樂融融在一起學習與生活當作滿分10分,那麼一個新組成的平常班級大約會是5分,經過認真的導師進行班級經營,可能會在幾個月內上升到8分。所以對認真的老師來說,班級氣氛達到8分是常態,老師通常會試圖挑戰9分到10分的高標準,而且成功的機率還不低。
但是當班上有一位會影響所有同學的特殊生存在時,班級的氣氛大約是1分,這時候導師會以幾分當作帶班的目標呢?答案雖然因人而異,但我們是不是能接受,這樣的班級要達到班級氣氛8分是不大可能的。一位認真的老師能夠將班級氣氛提升到6分時,他已經比一般老師帶一般班級(從5分到8分)還厲害得多。這位老師其實值得被稱讚,而不是被指責。
當然通常也沒人指責這樣的老師,一般都是老師對自己的指責。
那這樣我班上其他學生不就很可憐(只有6分)?說他們可憐也可以,因為沒有10分;但是說他們幸運也可以,因為本來只有1分,幸運遇到好老師提高到了6分。哪一個想法比較正確呢?我認為兩種想法都是正確的。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憑什麼我(或是我的孩子)就必須和特殊生同班,影響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但是換個角度想,你(或是你的孩子)是少數有機會在眾多大人保護下,可以學習和特殊生相處的「特權份子」。絕大多數孩子從來沒有與特殊生相處的經驗,但長大後同樣必須面對可能出現的特殊路人、特殊鄰居、特殊同事甚至特殊長官。盡早學習各種人際相處,其實對孩子來說不是壞事。
或許,我們應該把目光從那位需要專業長期輔導的特殊生身上,轉移到班上其他的同學身上,因為此時其他同學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協助。相對的,這些一般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會更容易顯現出來,也更能夠讓老師看見自己的努力成果,願意肯定自己的努力。
我曾經帶過一個班級的學生和班上某位老師有嚴重衝突,學生在課堂上數落許多這位老師的不是。認真聽過之後發現,這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問題比較是「不合」,而沒有明顯地「對錯」。最後我是跟學生說,如果把這位老師當作一般人,他有些行為你不喜歡,如果對自己影響不大,我們能不能寬容一點,原諒他?
當時全班沉默了至少30秒以上,激動批判老師的情緒好像瞬間消失大半,臉上的委屈也變得平和。我認為當時這些孩子們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真的想對這位老師怎樣。後來他們還是會對我訴苦,但是訴苦幾次之後就沒有新的內容出現,大家也就相安無事到畢業。
這就是我喜歡教孩子的原因,他們往往比大人更願意改變。
總而言之,希望努力認真的老師都能夠好好照顧自己。我們做的已經很好,比一般狀況要好得太多。但是學生沒有達到過往的標準並不是我們的錯,反而是因為我們,學生才能達到現在這樣的狀況。沒有我們,他們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
未來我們還是可以不服輸、繼續努力。如果真有做不到的事,我們就繼續學習成長。但是當我們覺得累的時候,就一定停下來休息一下,才能走得長久。
謝謝偉大的老師為學生付出的一切,這一切不可能沒有用,只是效果不會那麼快出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