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學習心得
在這學期的課程中,我學習到薩提爾對人的理解與探討,讓我可以運用在未來要理解學生或其他人的行為反應時,有更多思考的依據來進行判斷。
在修習這個課程之前,我有學過一些關於諮商輔導的理論,對於該怎樣對人傾聽或同理,有過一點初步的認識。在參與了本學期認識薩提爾理論的課程之後,我獲得了更多關於人的行為背後,可能有哪些深層的想法,而這些深層的想法可能源自於怎樣的家庭環境,都是我在這門課程中所學習到的。
學期初的時候,老師首先以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來說明我們每個人心中那一把衡量萬事萬物的「尺」,是怎樣透過社會環境以及代代相傳地進入我們心中(第一週上課筆記)。這把尺也就是後來冰山理論提到人的外在表現之下,存在著個人的觀點以及規範的由來(第六週筆記)。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或是別人的外在表現,其實背後都有這種「標準」的存在。但這些標準卻無時不刻在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因此有了期待。當現實與期待不符的時候,我們就表現出憤怒、失望、或沮喪。如果我們能夠藉由薩提爾的理論來認識自己或他人,或許就可以解開很多難解的心結。
老師在第二週及第三週的課程中,為我們分析孩子在家庭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在未來成人之後,可能會塑造出怎樣的人格特質(第二、三週筆記)。我對於其中「英雄型」的孩子角色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在高中服務以及在臺灣大學就讀的期間,遇過很多過去都是第一名的孩子,在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之後遇到對手(並且被擊敗)時,無法調適自己的狀況。而這些孩子,通常也就是原本家中的「英雄」。所以當英雄無法繼續成為英雄時,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就會出現狀況,需要我們的幫助。
到了第五週,老師才正式介紹四種應對姿態以及一致性的應對姿態(第五週筆記)。在我們模擬練習的過程中,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到四種應對姿態各種不同的「難受」與「不自在」,也更能夠體會一致性的意義和價值。我認為要達成一致性的應對,除了傾聽與同理對方的感受相當重要之外,如何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更是重要。但很多時候其實我們並不清楚自己究竟在想什麼,所以老師最後以冰山理論來讓大家學習探索自己或他人內心深處的途徑。
冰山理論是一種探索外在行為之下內在歷程的一套思考方式,也是我們思考自己(或他人)究竟為什麼會這樣的好方法(第六週筆記)。過去我在進行諮商實習的時候,總是以各種方式來嘗試探索個案的內心。但如果套用冰山理論,會發現每個人心裡感受到的、心中的觀點或規範、期待的、或是渴望的,都在一定的脈絡之中。所以未來如果要進行諮商,我就有更清楚的遵循方向可以進行。
未來,我希望可以在思考學生或自己的問題時,運用更多像薩提爾理論這樣對「人」的深入理解與思考。以老師在第四週提到學校老師面對班上有特殊生時的心境(第四週感想),未來我就可以嘗試運用冰山理論再進一步分析,相信可以讓身為當事人的老師更瞭解自己,能夠以更一致性的態度來面對自己與學生。
我覺得身為一個人,不論我們的外在表現多麼認真,即使成就非凡,我們也不見得真的能夠快樂或滿足。但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像薩提爾這樣的理論,好好來理解自己,對自己達成一致性,也對自己所愛的人達成一致性,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