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A),四種溝通模式與一致性的溝通模式
求生存的四種應對姿態
討好(Placating)、指責(Blaming)、超理智(Super-reasonable)、打岔(Irrelevant)
以自我、他人和情境這三者來分析四種應對姿態:
討好-只考慮他人和情境,卻忽略或壓抑自我;
指責-只考慮自我和情境,卻忽略他人;
超理智-只考慮情境,卻忽略自我及他人;
打岔-忽略當下的情境、自我及他人。
其實這四種應對姿態時常出現在我們面前,也常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當我們以「超理智」在對孩子說教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理解他犯錯後害怕的心情,是不是也忘記表達我們身為父母的關懷之意,卻只是急著以超理智來講述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又或者當父母指責身為晚輩的我們沒有盡心照顧或陪伴他們時,我們或者討好安慰、或者辯駁指責、或者打岔轉移話題,但同樣的衝突與壓力仍舊絲毫未減,甚至日復一日累積在每個人的心裡面。
薩提爾認為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一致性(Leveling be congruent)」
同樣以自我、他人和情境這三者來解釋一致性的溝通原理,顯然就是在溝通時最好同時兼顧對自我、他人和情境的考量。
Leveling這個字有「平衡」的意涵,congruent這個字有「等量」的意思,所以用「一致性」來做中文翻譯雖然沒有不對,但顯然無法讓人望文生義。
所以在我第一次聽到老師說應該以「一致性」的溝通方式來回應時,我會以為是要前後一致,維持同樣立場和態度的意思。看了講義才知道一致性真正的意涵,也才引發我去重新解讀英文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
我認為聆聽和表達是做到一致性最重要的基礎
一致性的溝通希望同時考量自我、他人和情境,但溝通不是只有「考量」而已,溝通還需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理解他,同時也嘗試讓對方理解自己,這並不簡單。
先以考量「他人」來說,當對方傷心落淚的時候,我們是說「這有什麼好哭」還是「我可以感受到你很難過的心情」,就是很明顯不同的反應。傾聽和同理並不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評斷對方的感受,而是要嘗試以對方的標準來思考。我認為溝通就要能夠考量到他人,並且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確實可以理解他們,才是一致性溝通的基礎。
而表達「自我」看起來簡單,很多人卻常常做不到。例如我們擔心孩子吃東西沒有考慮營養均衡,但我們每天只是追問他每一餐吃了什麼,批評他們吃的東西沒有營養,卻反而忘記表達我們真的很關心他們身體健康這件事。我認為考量「自我」的部分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如何表達到讓對方知道,是最困難的一部份。
考量「情境」看起來是最簡單的一件事,但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很多引發溝通問題的「情境」,通常都不是問題的核心。例如太太總是抱怨先生穿過的衣服亂丟,先生會覺得穿過的衣服每天不過一、二件,就算幫我撿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先生無法察覺太太在意的問題可能是「兩個人都要上班,為什麼家事都我在做」,有時候甚至連太太自己也沒發覺,原以為自己只是生氣先生習慣不好。所以有時候對於「情境」的考量,只有觀察現象還不夠,還需要彼此的溝通和對話才能達成。
我想這些都是大家早就懂得的道理,只是要真正做到並不簡單。很多事情之所以難解決,其實都是因為「人」的問題沒有好好被處理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