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主張」應該是源自於「支持」的一種推論。
對話:
我: 以下引用自藍偉瑩論文:
科學課程的脈絡有時不能單純的一分為二。以專題研究為例,專題研究先以Lawson 的模式進行發現脈絡下的論證,一旦所提出的假說被證實,便將進入驗證的脈絡,假說不斷地與資料(證據)間產生完美的結合,增加假說的效力,此即為 TAP 模式。又或許課堂中老師的提問也有這樣的機制存在。學生預想了一種可能的主張(假說),可以透過探究活動,也收集文獻資料,發現情況果真如此,假說正確,之後便是不斷地將主張應用於新的問題情境,在驗證的脈絡下,增強主張的效力。
我: 看起來假說(主張)是根據「支持」所提出的「推論」,所以「主張」外顯的樣子是「推論」,他的基礎則是科學理論的「支持」。
我: 所以主張和支持看起來會不一樣
我: 但如果把主張拆解開來,應該就是「預測的論據」+「支持」
文石: 連續性問題的論證:問題1的主張獲得驗證後,問題1的主張可作為問題2的「支持」,以此類推
我: 沒錯,換個說法就是根據「基礎理論(支持)」所提出的「進一步理論(主張)」一旦完成論證。「進一步理論(舊的主張)」就可以變成「更進一步理論(新的主張)」的「支持」。
心得:
「支持」應該可以解釋為「支持主張的理論基礎」,所以「主張」應該是「根據理論基礎所提出的進一步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