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2第一次工作坊活動記錄
生活中的探究與實作
不論自然或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的第一堂課,必然要面對學生說明這一門沒聽過名字的課是在幹嘛。因此,舉出一個生活上的例子,學生聽得懂而且有感覺的例子,其實是很必要的。但是當我們要實際設計這個例子的時候,就會發現好像不是那麼容易。每個探究與實作容易卡關的地方,像是:假設如何設計成分析方法、分析結果如何解釋、解釋背後的邏輯和原理,在生活上也一樣容易卡關。更何況要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就是老師第一個會卡關的地方。
對於第一次練習的老師來說,千萬不要覺得氣餒。我是在經過一整年探究與實作研習、設計和實際上課之師,才想到要設計一個生活上的例子。而且我大概花了快二個月,才比較想通要怎樣舉例,舉什麼例子。所以大家第一次的練習已經比我當時的表現要好得太多,千萬不要對我的吐槽耿耿於懷。
實際規劃一個自然領域的探究與實作
從實驗出發的課程規劃路徑,對自然領域來說相對是簡單的。例如國中生物老師設計的血型遺傳基因型的探究活動,可以用孟德爾的實驗當作觀察來引發問題和假設,帶領學生設計調查全班同學家族血型的活動來進行分析驗證,就是一個容易進行而且科學理論不難解釋的探究活動。如果要考慮避免衍生家庭糾紛,提供學生一份編造的資料來進行分析也可以。
相較於從問題出發的課程規劃路徑,例如現場老師有提出吹泡泡和硬紙捲掉落地面後站立的主題,好處是比較有趣而且生活化。但除了引發學生提出合適的假設需要費點功夫之外,最怕是實驗後的論證,恐怕需要用到一些學生不熟悉甚至沒學過的科學原理。畢竟很多自然領域的課程內容都是將自然現象簡化過的科學原理,要解釋真的自然現象時,這些科學原理常常又不夠用。
我認為學生如果缺什麼科學原理只要老師補充教一點就好沒關係,不過我的經驗是即使學生學過的科學知識都一定要重新回溫一遍,所以要教新內容的話,可能會佔用更多時間,老師需要多方考量。
實際規劃一個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
一旦確立探究與實作以問題為導向的基礎,其實操作流程與邏輯和自然領域是大致相同的。甚至自然領綱當中許多對探究與實作所規範的細節,社會領域的老師也都可以參考利用,以補充社會領綱內容比較簡要的部分。
由於研習現場的社會領域老師都是教學社群或學科輔導團的核心教師,所以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規劃都已經有相當深厚的基礎,進行課程規劃時並沒有太多困難。
相較於自然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在最後論證階段,可以引用科學理論做為支持,是一種相對比較單純且容易進行的論證方式。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論證,除了可以運用的理論多樣,該如何論證以及論證後的結論都相對多元,相當有意思。
以歷史科所選擇的都市傳說為例,一個偏離歷史事實的都市傳說,背後可能代表另一項歷史事實的存在,就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探究主題。
會中我也提到,歷史科在社會領綱中提到,希望探究與實作能夠讓學生對「為什麼要學歷史」和「學歷史的意義」提出觀點。所以歷史科老師或許心裡要先有一個目標,事先埋藏在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規劃之中,讓學生來發掘。
會討論過程中,公民與社會科的老師特別強調蒐集資料的重要性,希望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這我當然不反對。但是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蒐集資料的難易度有很大的範圍差距,究竟要教學生到什麼地步是我們要考慮的。由於探究需要,我們很難兼顧既要找到探究所需資料,又要找到這些資料的難度不會超過學生能力太多,才好設計教他們蒐集資料的方法。
以我自己為例,我設定要教會學生從特定資料庫中找到所需資料的能力,這是我認為他們可以從應付的學習。至於如何「找到資料庫」,我就不會設定為我的教學目標,因為這些資料庫很多連我都找不到,還是問過很多研究學者才知道。
後續的課程細節設計
從與公民科老師的討論延伸,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今天課程規劃只是所有課程設計的開端,後續要如何設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如何針對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以及學習成果如何評量等等,都是要花更多心力的地方。
教書這麼久,第一次感受到教學設計的樂趣是這麼強烈。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可以繼續和大家討論不同面向課程的設計。
後記
在疫情嚴峻又下著滂沱大雨的連續假期第一天,一位自然科老師帶領的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規劃研習,來了3位國中自然老師、4位高中社會領域老師和4位高中自然領域老師。其中一位社會領域老師是從台北趕來,一位國中理化老師是從台南趕來,實在太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