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學習成果認證-如何跳脫送審與退回的無窮回圈地獄


不是每一個科目都要準備學習成果

在108課綱剛啟動的時候,很多學校的教務主任大概都很緊張學生最後會「生」不出學習成果,所以到處拜託老師出作業給學生,而且是那種看起來很炫很酷的作業。希望每個科目加一加至少要有六件,最好每個科目都有六件。但是國、英、數、社會、自然這些科目,拼命上課都不見得能上完,而且還要考試,根本不可能額外安排什麼「酷炫」的作業,更何況學生也不是那麼「閒」,放學回家除了補習和準備考試之外,還去準備將來不知道用不用得到的學習成果。於是就有教務主任從學期初開始盯著學習成果的數量,快到食不下嚥的地步,真的非常可憐。

我認為部定必修課程(除了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之外)不大需要刻意準備學習成果,其實考試成績就可以相當程度呈現這些科目的學習成果,除非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產出有特別經過課程設計,否則應該做不出能夠凸顯特色的學習成果。如果硬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之外製作書面報告,一方面製作報告並非課程的教學重點,二方面老師也不可能有多於時間指導學生,結果多半是學生東拼西湊出一份報告來應付老師。這樣的「學習成果」只是浪費老師和學生彼此的力氣和時間,對於學習的意義不大。

除非極少數對於課程學習內容非常感興趣,主動將課程學習內容延伸,蒐集資料撰寫報告,那就很有意義。所以我想建議老師,以「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去多方加深加廣課堂所學,但請不要「強制」要求學生一定要額外做報告,這樣太辛苦。

當然也有部定必修課的老師設計非常獨特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自然留下學習成果。小從作業、學習單,到文字摘要與段落文章的書寫,甚至是在單元結束前有個統整的回顧和反思。換句話說,如果學生的作品原本就是被設計在課程與學習活動之中,那麼這樣的學習成果就值得加以整理呈現。

除此之外,只要是課程設計原本就在引導學生產生作品的課程,例如:藝術創作或專題研究,學生自然而然也會有學習成果的作品產生,老師只要好好設計作業,就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把一整學期的學習成果呈現在檔案裡面。這樣的課程一般來說是以校訂課程的多元選修或校訂必修居多,還有自然與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其他就是綜合領域的課程等等。

總而言之,我認為學習成果的呈現還是要搭配課程屬性的特質,才能相得益彰。勉強做出來的學習成果,真的又累又沒有效果。但願大家能夠早日看透,跳脫那「六件」的緊箍咒。

頁次: 1 2 3 4 5 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