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都看不懂科普的文章!


困境5:老師不喜歡參加科學閱讀的研習。
值得嘗試的方法:把科學閱讀包裹在「趣味課程設計」或「有意思的科學實驗」這種研習活動裡,偷偷藏入幾個閱讀與學習的策略,老師接受度較高。

最近這二年參與中正大學教育所曾玉村教授的科學閱讀研習,對我有很多啟發。但是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兩年的研習參加下來,參與的老師人數不到10位。很多時候這位老師請假、那位老師請假,研習時甚至只有2、3位老師在場。明明是我覺得很有趣又有意義的研習內容,不曉得為什麼很少有老師感興趣。

後來在幾次與其他自然領域老師的閒聊之中才發現,自然領域老師確實對於「閱讀」這樣的研習興趣缺缺。也許這和自然領域老師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或教育哲學有關,認為自然領域的相關知識主要都不是透過閱讀而來,而是透過思考和演算而來。學習自然科學不可能是分析字詞的含意就能理解,而透過閱讀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大概都是死知識。

其實在我們把科學閱讀策略運用到課程設計上的時候,並不是像語文領域的老師一樣從字詞的解析開始,很多時候甚至是從演算練習的題目開始,和過往自然領域老師教學差異不大。最大的差異只是在我們用口述關鍵的思考推理過程之前,先讓學生從閱讀課本建立基本可得的背景知識,再讓他們練習從文字內容推理關鍵的科學思考。目的不只是教會他們眼前的知識內容,還讓他們練習為來自己學習科學知識的能力。

所以在我們演示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參與的老師通常是樂在學習之中,常常沒注意到我們運用了哪些閱讀的策略在課程設計之中。既然自然領域的老師對科學閱讀有既定的印象,通常不感興趣。也許我們就換個角度把「課程設計」當作研習的主標題,然後把閱讀策略整合在裡面,也許就可以提升老師的參與意願。

這個我才剛剛想通的做法,其實輔導團已經運用很久了。

這次再度與臺中市國中小自然輔導團老師的聚會中,就聽到國小自然團的專任輔導教師魏老師說,他們為了同時提升國小教師的自然科學基本知識、教學能力、並豐富老師教學的內容,他們常常在辦理研習的時候以介紹有趣、簡單可行、又具備科學意義的活動或實驗為「誘餌」,吸引老師們來參加研習。然後在研習期間,再把科學閱讀的策略埋藏其間,讓老師在教學時無形中運用閱讀的策略來教導孩子。

所以國教自然輔導團推出的「讀+科學~科學閱讀教學36問」電子書,一直都融入在他們所辦理的教師研習內容之中,而不是出完就丟著沒在用的無用之物。聽到魏老師的分享,實在是讓我非常敬佩國教輔導團的用心與豐富的教師輔導經驗。

總而言之,我們也要把我們的科學閱讀研習包裝之後再出發,希望能夠吸引更多老師的參與,讓更多學生受惠。

頁次: 1 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