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颱風來了!」探究與實作課程實施記錄與經驗分享


清水高中探究與實作(颱風來了)學習成果撰寫建議

各位同學在完成一學期辛苦的探究與實作過程之後,如果沒有好好整理並回顧這一學期的學習與收穫,只是將每次上課的學習單與最後的研究成果當作學習成果上傳,會沒有辦法真實反應同學這一學期的努力成果,相當可惜。因此,老師提供以下的建議,希望同學在課程進行的期間,能夠陸續保存一些上課的記錄和自己的心得感想,學期末才能做完整的回顧與整理。否則等到學期末要上傳學習成果之前才開始做,恐怕早就忘記學期中所學習到的內容,而寫不出重要的收穫與成長。

同學可以參考本校選課輔導手冊的說明,裡面有將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以及該如合適先準備並列在一起,比較容易閱讀。

一、學期中需要需要事前準備的工作

1.首先,希望同學把每週大概的上課內容做個簡單筆記,有助於未來回想學習過程時,能夠有一些線索。例如:

第一週  老師介紹探究與實作這門課是在幹嘛的,聽起來好像是一種科學研究的過程,可是老師又說這個過程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我很好奇這門課到底在上些什麼,希望不會很無聊。

第二週  老師要我們從新聞媒體對颱風的報導資料裡面,整理出颱風的特徵描述。我從來沒想過原來颱風侵襲我們的時候,有這些現象。以前我都只記得吃泡麵和放颱風假。

每一週的上課內容如果同學有點忘記了,可以參考每一週的學習單,或查詢老師放在網站上的課程記錄。

給老師的建議:可以參考「老師的班級經營小工具『LINE官方帳號』」一文,讓各班學生把每週短心得LINE給老師,以便掌握學生隨課程進行留下相關記錄的進度狀況。

2.接著,希望同學寫下一些「自己原本不會的事」或「自己一開始做錯的事」,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和同學的討論或老師的指導而學會,並且懂得應用在不同單元的能力。例如:

第四週、第五週、第N週  老師讓我們針對颱風這個現象的觀察結果,以及我們對颱風的認識,練習提出一個可以進行科學驗證的問題

第四週的時候,原本我都不懂颱風的成因,所以也不大問得出問題。

後來第五週老師帶大家整理颱風一些現象的可能成因之後,我比較可以想出一些問題。可是老師說「要盡量問一些以後可以驗證的問題」,像是「颱風除了受到高壓影響路徑之外,還有什麼會影響颱風路徑?」這種問題就比較難以驗證,因為「還有什麼」這種敘述不是很明確。所以後來我就問說「颱風除了受到高壓影響路徑之外,洋流是不是也會影響颱風路徑?」,老師說這樣的問題就比較明確,也比較容易驗證。

在第N週時,老師已經把颱風相關的內容都介紹完,他要我們正式訂出一個可以驗證的問題。於是我就問說「……….」,最後我也以這個問題做為後續的研究主題,完成最後的結果。

我終於知道要怎樣問一個問題的方法,原來問問題這麼重要,如果問題問得不好,根本什麼事也沒辦法做,或是累得要死也沒辦法有結論。以後如果再遇到我想要探究的現象,我一定可以問出合適的問題來進行研究。

給老師的建議:建議老師在進行到「提問」、「規劃實驗」、「論證與建模」這三個主題時,提醒同學寫長一點的心得。因為這三個主題應該是學生對於自己學習成長最有感覺的段落,會有比較多的感想。

3.最後,同學一定要把完成最後研究報告的過程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可以整理一些:

和我原本預期不同的結果;
和同學一起討論數據分析結果時的收穫;
在想要怎麼解釋現象的時候遇到的困難;
蒐集和處理資料的時候學會一些重要的資訊工具和方法;
最後分享研究成果時,同學和老師提出的建議等等。

例如:
我們最後選擇探究的問題是關於「颱風的風速」,我們利用老師一整個學期教給我們的方法,還有颱風的相關知識,決定了這個問題和資料分析的方法。原本我們預期颱風風速變化的規則應該很簡單,真正分析之後才發現有好多和預期不一樣的觀測數據。結果老師又額外花時間和我們一起討論應該怎樣篩選觀測數據,或是多考慮一些原本沒有注意到的變因,最後才終於得到比較一致的結果。

在做報告的過程中,我們組員之間有很多討論,有時候會因為討論發現解決問題的作法,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討論不出結果,很沮喪。有時候老師會來問我們討論的進度,老師偶爾會提示我們該怎麼繼續推論下去,有時候會給我們一個不同方向的建議。我們發現,原來以前自然課所學過的東西其實很有用,只是我們都不熟悉該怎麼拿來用。

當我們把結果拿出來分享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來問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我才發現自己沒有好好把數據資料和因果關係寫清楚,其實同學的報告也都差不多。很多我想到的東西,以後應該要想辦法寫出來,才能夠讓別人知道我的推論和想法,這樣彼此才能進一步討論。

未來如果我再學到新的科學知識,我都一定要好好想清楚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如果還可以找到實際的例子就更好。然後我要練習好好把一件事情用科學的描述方法把它寫清楚,才能夠讓自己想清楚,也才能夠讓別人也看得懂。

二、學期結束時完成一份完整的學習成果

等到學期結束時,同學可以將前面學期中所留下的記錄做個整理,完成一份完整的學習成果。建議學習成果的內容應該要包括以下這些項目:

第一段。簡要說明這一整個學期在探究與實作這門課的收穫,可以參考前面每一週的筆記,挑幾個印象深刻的主題,各以一、二句話介紹。例如:

這學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以「颱風來了」為主題。老師從一開始教我們利用媒體的新聞報導來學習如何觀察颱風這個現象,推論颱風現象可能的成因,到練習提出可驗證的問題,讓我們學到如何觀察並描述一個自然現象,然後利用過去學過的科學知識來解釋它,並提出可驗證的問題。過程中老師還幫我們補充一些科學原理,同時也練習怎樣規劃研究和論證與建立模型的方法,對我們後來的研究分析幫助很大。當我們最後利用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進行分析時,一開始就像進到颱風裡面一樣,完全不知到該怎麼著手。多虧老師提醒我們這學期一點一點練習過的探究方法,我們才能一步一步完成最後的成果。在最後分享成果的時候,同學互相吐槽和提問雖然很緊張,可是他們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想法,讓我得到很多收穫。

第二段。可以把學期中所記錄印象特別深刻的某幾週學習過程寫出來,像是前面舉例「提出一個可驗證的問題」那段的內容就可以放在這裡。或是可以記錄類似以下的內容:

在這學期上課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單元是在第六週,那一週的主題是「氣壓梯度和風速之間的關係」。老師利用這個主題,設計一個規劃好的研究方法讓我們執行,讓我們練習怎樣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建立模型並且驗證模型的好壞。一開始我們連操作老師設計好的過程都有困難,在天氣圖上一直選不到好的位置來收集數據。老師就會提醒我們可以注意等壓線和測站的相對位置來決定採樣地點,後來果然就得到很棒的數據。活動完成之後,我們再重新回想一次老師的提問和研究方法的規劃究竟是如何搭配的,還有進行資料分析時應該注意哪些地方。這是我第一次用真實的觀測資料作的研究,可以得到一個還不錯的結果,讓我非常開心。

這部分的內容可以有一到二段不同的主題,建議搭配當週的學習單,可以增加文字的說服力。

第三段。建議把完成最後研究報告的回顧放在這一段,同時一定要附上最後的完整報告在後面。 例如:

我們最後選擇探究的問題是關於「颱風的風速」,我們利用老師一整個學期教給我們的方法,還有颱風的相關知識,決定了這個問題和資料分析的方法。原本我們預期颱風風速變化的規則應該很簡單,真正分析之後才發現有好多和預期不一樣的觀測數據。結果老師又額外花時間和我們一起討論應該怎樣篩選觀測數據,或是多考慮一些原本沒有注意到的變因,最後才終於得到比較一致的結果。

在做報告的過程中,我們組員之間有很多討論,有時候會因為討論發現解決問題的作法,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討論不出結果,很沮喪。有時候老師會來問我們討論的進度,老師偶爾會提示我們該怎麼繼續推論下去,有時候會給我們一個不同方向的建議。我們發現,原來以前自然課所學過的東西其實很有用,只是我們都不熟悉該怎麼拿來用。

當我們把結果拿出來分享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來問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我才發現自己沒有好好把數據資料和因果關係寫清楚,其實同學的報告也都差不多。很多我想到的東西,以後應該要想辦法寫出來,才能夠讓別人知道我的推論和想法,這樣彼此才能進一步討論。

未來如果我再學到新的科學知識,我都一定要好好想清楚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如果還可以找到實際的例子就更好。然後我要練習好好把一件事情用科學的描述方法把它寫清楚,才能夠讓自己想清楚,也才能夠讓別人也看得懂。

第四段。最後,可以寫一些感謝組員或老師的心得,或是展望自己對未來的想像當作結尾。例如:

上完這一學期的課真的很開心,原來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真的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裡,而且科學的觀測和研究其實並沒有很難,只是我們過去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非常感謝我的組員這學期幫了我很多忙,有些時候找不到資料都是他們教我。一起討論的過程也激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想法,都是我自己原本沒想到的。如果未來有機會,我也有點開始想要研究颱風這個現象了,畢竟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颱風對臺灣的影響一定會越來越大,我們一定要對颱風這個現象有更多認識,才能減輕颱風對我們的危害。說不定,未來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利用」颱風。

第五段。附錄,建議把前面提到的每週簡要筆記放在附錄,並把每週的學習單以超連結的方式列在每週記錄之後,以免檔案過大。

以上就是我對「颱風來了」這門探究與實作課程,該如何撰寫學習成果的建議,歡迎大家參考。

頁次: 1 2 3 4


在〈“02 「颱風來了!」探究與實作課程實施記錄與經驗分享”〉中有 2 則留言

  1. 老師您好
    今年接到高二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
    看了您的分享和指引,稍有方向
    請問網站中的相關課程資料,學習單
    是否可供我於課程中直接或是修改使用呢?
    感謝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