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颱風來了!」探究與實作課程實施記錄與經驗分享


20191021 第五週進度完成時的感動記事

今天兩個班不同的探究與實作,不同的感動~

第一個是音樂班,大家心目中普遍學科成績不好的一群學生。我們設計聲波的探究與實作,很多基礎理論其實是高三自然組物理的內容。同學在一邊操作、一邊觀察的過程中,也學習一點物理的原理。今天在沒有事先預告的狀況下突擊小考,畫出一段時間間隔內波形,讓他們計算頻率。同時反過來給一組頻率,讓他們畫出一段時間間隔內的波形圖。

結果,全班四分之一的人全對,大約一半只是粗心,互相教一下差不多就會了。

身邊的物理老師對全班說說,就算高三自然組的班級,這種題目的答對率也一定比你們低。我不知道學生的感覺是什麼,但是我超感動的。我認為科學並沒有那麼難,如果我們願意多花點時間,多費點心思設計課程,學生一定可以學得更好。拼命趕課就算完成進度,學不會還是沒有用。

我打算好好瞧瞧,這班音樂班的學生,到學期結束可以進步到什麼地步。

PS.今天看到幾位前幾節課不大理我的學生開始認真操作儀器做記錄,快哭了。

第二個班是高一普通班,進行颱風的探究與實作。在經過一個多月對颱風的觀察,整理出一些颱風特徵之後,上週他們猜想了一些颱風特徵的成因,也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在完全還沒開始教授高中地球科學的前提之下,他們的成因解釋已經差不多都摸到邊了,提出的問題有幾個令人驚艷。包括:

  • 颱風有可能在海上停留多久?
  • 全球暖化會不會造成全年都有颱風?
  • 為什麼颱風吸收水氣會變強?
  • 為什麼水氣減少颱風會減弱?
  • 颱風如何「收集」水氣?
  • 為何春天和秋天氣溫相近,但秋天颱風遠比春天多?
  • 颱風形成時的中心氣壓大概要多低?

這些都是國中程度的高一學生,在觀察完颱風現象,還沒有上過高中地球科學就提出的問題。

今天我請他們班解釋寫得比較有邏輯的同學來對大家說明,統整他們對自己觀察到的颱風特徵所做的解釋。完成之後,請他們提出對這些「解釋」的質疑,或是有更多延伸出來的疑問。結果我在教室走動的過程就開始興奮起來,忍不住今天就把學習單帶回家來好好欣賞。因為我發現他們提出更多更有趣的問題,包括:

  • 如果陸地上有高溫的湖面,會不會形成颱風?
  • 颱風帶來的雨量會不會大致相同?
  • 臺灣島上降雨的地區一定是迎風面嗎?
  • 如果臺灣是一片平坦,會下雨嗎?
  • 颱風在海上會下雨嗎?
  • 颱風眼的半徑和颱風強度是不是有一定的關係?最大是多少?
  • 颱風風速最快可以達到多少?
  • 颱風不是從東南往西北的移動軌跡(例如由北往南)是如何形成的?
  • 雨下得太多會不會讓颱風減弱?
  • 颱風旋轉得太快(離心力太大)會不會反而減弱颱風?
  • 洋流(黑潮)會不會影響颱風路徑?
  • 為什麼颱風中心氣壓特別低?
  • 西南氣流一樣是從海上帶來水氣,雨量會不會和颱風一樣大?
  • 颱風有沒有可能風很強但雨很小?
  • 到底什麼是科氏力啦???
  • 颱風眼的風真的很小嗎?

看到這些問題,我真的驚訝到說不出話來!! 相較於過去二、三節課上完颱風這個單元,哪有可能引出這麼多問題。

其實目前還不是探究與實作真正「提出問題」的階段,我會在補完地球科學裡面一些大氣相關基本概念的鷹架之後,讓他們再提一次「適合探究」的問題。但從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看起來,不僅接下來會有充分的動機來學這些基本概念,很多問題甚至已經可以當作探究問題來實作,太厲害了,這群學生。

在設計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時,「提出問題」一直是我心中預設的最大關卡,看來在我漸進式引導的策略之下,問題不會太大。下一個關卡就是等到基礎概念建立之後,學生要替自己的問題提出一些「可驗證的觀點」,來進一步設計資料篩選與分析方法的時候了。

繼續加油~~

頁次: 1 2 3 4


在〈“02 「颱風來了!」探究與實作課程實施記錄與經驗分享”〉中有 2 則留言

  1. 老師您好
    今年接到高二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
    看了您的分享和指引,稍有方向
    請問網站中的相關課程資料,學習單
    是否可供我於課程中直接或是修改使用呢?
    感謝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