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沉積物岩芯中的檔案:有孔蟲氧同位數比值和水溫的關係

作者:魏國彥

海洋中有一大群能分泌殼體的原生動物,因為殼體上有許多細小的孔洞供應細胞質進出,稱為有孔蟲。有孔蟲具有碳酸鈣質的外殼,這些蟲直接取自其生活環境中的海水來造殼,碳酸鈣殼體含有兩種氧的同位素(18O 及16O),有孔蟲死亡後沉降至海底,其殼體便成為可以保留在海底中的地質紀錄。
有孔蟲在五億年前就出現了,有孔蟲殼體的氧同位素比值,隨著漫長的地球時間不斷改變,氧同位素反映兩種與氣候相關的主要因素:分布在陸地上的冰川總含量、有孔蟲生成環境中的水溫。也就是說,分析有孔蟲的殼體可以得到兩項有關過去氣候變化的指標:全球冰川總體積以及海水的溫度。
有孔蟲依棲息環境可以分為浮游性有孔蟲和底棲性有孔蟲(圖一)兩大類。浮游性有孔蟲大多生活在100 公尺水深的範圍之內,形成牠外殼的物質也就直接取自表層的海水;底棲性有孔蟲則居住在海底或沉積物的表層,牠們的外殼來自深層海水。


圖一 有孔蟲,取自南海。

有孔蟲殼體的氧同位素值直接受海水溫度影響,每當水溫下降4.2 度,氧18 同位素18/16 的比值就會降低千分之1(氧同位素比值降低是和氧16 相比,氧18 的相對含量更低)。這個關係起初是在實驗室中直接獲得,方法是分析不同水溫下具有鈣質外殼的生物體氧同位素的比值,而這項結果和現今海洋生物的實際觀測數據也相當一致,在溫暖的副熱帶海洋中,表層海水(水溫21℃)中浮游性有孔蟲殼體氧同位素值為負千分之一(- 1‰)而生活在深海冷水(水溫2℃)中底棲性有孔蟲的氧同位素為+ 3.5‰。

乍看之下,直接量出浮游性有孔蟲殼體中氧同位素的比值,似乎就可以作為古海面水溫的溫度計,但其實我們還得考慮氧同位素比值不僅是受「水溫」單一變數影響而已。
影響水中氧同位素的第二項因素是大氣循環和儲存於冰層的過程。赤道溫暖的海面提供豐富的機會讓水蒸發為水氣,這些水氣經由大氣環流逐漸往高緯度輸送,並在某些適當條件下隨著降水回到地表。水氣由氫和氧構成,比較輕的氧16 同位素容易從海面被蒸發出來,比氧18 更容易從低緯度向高緯度輸送,使得赤道地區海洋留下較豐富的氧18 含量。同樣的道理,一旦水氣從大氣層中凝結或沉降,比較重的氧18 同位素容易從大氣中移除,掉回地面,留下更多的氧16 在大氣中,因而越低緯度越容易有沉降下來的氧18,每經過一次蒸發與沉降的過程,大約使得氧18 的比值減少千分之十。這些過程使得氧16 不斷往高緯度傳輸。這樣的過程又伴隨著另一項水氣含量的改變而增強,因為越冷的空氣所含的水氣越稀少,可以說含有最多氧16 同位素的氣團也是水氣含量最低的氣團。

這些不斷移向高緯度地區傳輸的水氣,經過一再蒸發與沉降的過程,將使高緯區降雪中富含氧16,一旦地球進入冰期,從海面蒸發而長期保存在冰層中的水必然富含氧16,因此冰期中全球海水中的氧18 比值必然偏高(氧16 被困在陸地上的冰層中)。今日全球出現的冰川總體積大約為海水體積的五十分之一,可計算這些冰雪體積造成的氧18 比值的改變,綜合以上的關係,從有孔蟲生長的海水溫度以及被儲存在冰層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可以衍生出以下的公式:
T = 16.9 - 4.2(δ18Oc-δ18Ow)
T:水溫℃
δ18Oc:從有孔蟲的鈣質外殼測量到的氧18 同位素比值
δ18Ow:代表有孔蟲的外殼生成時海水中的氧18 同位素含量
氧18 比值隨著海水蒸發作用所發生的分化作用。水中的氧16 和氧18 含量因為多次從赤道向高緯度的蒸發與降水,較輕的水容易蒸發,也較不易沉降,因此越往高緯度氧18 含量越少(圖二)。

註:氧同位素δ18O 的定義: δ18O‰(千分比)=((18O/16O)樣本-(18O/16O)標準值)/(18O/16O)標準值×1000
(參考資料:Willam F. Ruddiman,2001,ch7 Back into cehouse,Earth’s Climate Past and Future,P.150~154。
魏國彥,2003,氣候變遷以古為鑑,小化石記錄大氣候,科學發展369,P.6~11。)

One thought on “海底沉積物岩芯中的檔案:有孔蟲氧同位數比值和水溫的關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