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地震,究竟是誰先闖的禍?!

隱沒帶地震之所以容易引發海溝外側隆起地震,是因為隱沒帶板塊滑移之後會造成應力的增加及震動,才有可能造成已經達到臨界狀況的海溝外側隆起發生地震。但若是海溝外側隆起發生地震,其所造成的應力增加微乎其微,而且其滑移方向又與隱沒帶地震的發生不同,因此不容易造成後續連續地震的發生。Beavan et al.,的研究團隊於是提出一個假設,認為逆衝斷層的發生時間其實是早於正斷層的(圖五)。


圖五 不同的地震發生順序理論。圖a中間黑線代表真實觀測到的地震波;上方代表Beavan, J. et al.的假設,先發生了一個慢地震B1,但沒有能量表現在地震波記錄上,然後才發生地震B2;下方則代表Lay, T. et al.的結論,他們認為L1地震先發生,引發了L2地震,且L2地震的能量被包含在L1地震的地震波記錄之中。圖b則是地震相對位置的示意圖,B1、L2是隱沒帶地震(逆衝斷層),B2、L1是海溝外側隆起地震(正斷層)。

根據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量測結果顯示,當地的地表位移量在地震發生前後,顯示出明顯受到逆斷層影響的型態(圖一、圖六)。且由於這個逆衝斷層的滑移可能是屬於典型的慢地震,所以地震發生時所釋放的能量沒有顯示在地震波的紀錄之上(圖七)。再加上海底壓力儀所記錄下的海嘯波動,可以正確地與利用逆衝斷層所模擬出的海嘯波動相吻合,卻與正斷層的模擬結果不符(圖八)。種種跡象似乎都顯示,逆衝斷層所釋放出的能量,才是這次連續地震與海嘯發生的原兇。


圖六 GPS測站所記錄到地表位移量(GPS測站所在位置請參閱圖一)。圖中橫座標代表年代,縱座標代表位移量。紅線表示向東的位移量,藍線表示向北的位移量,綠線表示向上的位移量。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個測站在地震發生之後,明顯往東北偏下的方向移動。


圖七 AFI地震測站的垂直方向地震記錄與理論地震波形(測站所在位置請參閱圖一)。圖中橫座標代表時間,縱座標代表地面運動速度。紅線為實際觀測到的地震波,正斷層地震的地震波約在17時48分30秒左右抵達。若在正斷層地震之前有一慢地震發生,綠線、藍線、棕線、黑線分別代表此慢地震滑移速度由快到慢的模擬波形。


圖八 深海壓力儀所測量到海嘯的波形(測站所在位置請參閱圖一)。橫座標代表正斷層地震發生後的時間,縱座標代表海水面高度變化。黑線代表真正的觀測結果,紅線代表利用逆斷層所模擬出的結果,綠線則代表利用正斷層所模擬出的結果。顯示此次海嘯的波形,主要應是受到逆斷層所導致。

One thought on “兩個地震,究竟是誰先闖的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