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夢魘 – 五、媽咪,這隻恐龍叫什麼名字?—-最恐怖的問題

要確實牢牢記住,你要把這本書擺在褲袋裡面—-同時要翻這一章—-在任何時間裡你帶領孩子到博物館裡去參觀恐龍展示,或者到玩具店去選擇各式各樣的塑膠製恐龍模型,或者,任何模擬的恐龍展示非常叫座時。
這本書也是放在手邊非常有利的指引。當你碰到生日宴會,或者聖誕節早晨—-任何時候你的孩子有可能拿到這樣的一本充滿不同恐龍畫的書本,而且混雜在彩色史前景象,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同時絕對重要的,當你的孩子收到最近流行的裝滿不知名恐龍的玩具盒時。
這本不起眼的書,這個不起眼的章節,終於經過了長期能夠把那最可怕的問題不再去擔憂了:這隻恐龍叫什麼名字?爹地?那麼你知道嗎?媽咪?
相信我,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去回答這樣的問題,將會陷於窘境,想想下面的情節:你四歲孩子的生日,她剛打開姨媽的禮物;它是一盒橡膠製的恐龍,她取出一個跑到你跟前,咯咯而笑,問你:這隻恐龍是什麼名字?
你知道那是一隻恐龍,但就止於此了。你開始承認你不知道名字,但是你女兒對你充滿自信的期望,你的心就冷下來了,不顧一切的,你拿過它,端詳了一陣子,唯一顯著的特徵,是牠的釘狀突起。你回給女兒笑聲,毫無膽怯的說:我認為是〝釘棘龍〞(Spikeosaurus),甜心。
女兒高興的離開,〝好極了,一隻〝釘棘龍〞!〞女兒滿心歡欣,你充滿罪惡。想像爾候,帶著你的 〝釘棘龍〞 到處去逛;她晚上同睡在一塊以保護它。最後,終於來臨了,她帶到學校上第一天課,女兒找到座位,驕傲的把她的〝釘棘龍〞放在桌上,突然,鄰近的孩子大聲說:〝阿!好大的丁背龍阿!(Hylaeosaurus)!〞女兒以可憐心情,看著他並且和善的告訴他:這可不是釘背龍,這是釘棘龍!另一個孩子開始笑了起來,釘棘?釘棘龍?沒有這個名字阿!他把女兒的恐龍從桌上搶來並大聲告訴同學,喂!她說這是釘棘龍!全班都笑了起來!那真糟糕,非常的糟。但最糟的還在後頭呢!你的女兒下課後會到家裡,而你要面對她。警告你,必得知道恐龍為什麼叫恐龍,一隻恐龍為什麼有別於另一隻?如何分辨它們,這裡就可以找到解答。

30、恐龍為什麼被稱恐龍?
  這個看似很無意義的問題,有幾種不同的問法,包括:為什麼給牠取個名字叫”恐龍”?什麼是恐龍,真的?為什麼蛇頸龍類(Plesiosaur)不是恐龍?
  不管倒底怎麼樣問法,你回答的方式倒是非常重要。我們在孩提時代所得到的無容置疑的那些答案已經不再適用了。假如你今天仍然回答類似〝恐龍是一種龐然大物,在幾百萬年前於沼澤水中生活,今天已經全部滅絕了,那是因為牠腦袋很小因此很笨的原因〞那麼肯定你會受到嘲笑,或許即使三歲的孩子也笑的不可遏止呢!
  假如你想輕描淡寫的回答以逃避問題,或者你輕估了孩子們的智力,那你死定了:你應該試探出倒底孩子已經對這個問題知道了多少。他將會迫使你在嚴厲的恐龍大審判中被打倒。當孩子露出笑容可掬的面孔時,你知道要命的事來臨了,他會說:〝謝謝爹地,告訢了我這些。因為你知道這麼多,我有另一個更妙的問題,木牠布拉龍(Muttaburrasaurus)是活在什麼時候啊?〞當你的臉露出一片茫然神色時,孩子可能以一種又可愛又神祕的眼光看著你,然後說我給你一個簡單的選擇題罷:(a)三疊紀;(b)侏羅紀;(c)白堊紀早期;(d)白堊紀晚期。這時候,你幾乎可以確定這小傢伙必然早已知道答案了──白堊紀晚期──但是知道他已經知道答案對你卻毫無助益。
  雖然,無疑的當小孩問到有關恐龍的問題時,有時他們有隱而不顯露的姿態,但是他求助於你的卻是最高標準的答案。假如你不能對答案瞭然於心,最好接受事實。但是趕緊的—-要比似雞龍(Gallimimus)速度還得快些—-查閱這本書的資料。
  有關恐龍為什麼被稱為恐龍這個問題,是極關緊要的。牠是所有以後有關恐龍知識最基本問題,就必須知道答案,簡單的答案就是:有四個特徵使得恐龍這群動物被稱為恐龍。第一個,牠們屬於爬行動物;第二個,牠們是屬於陸地上生活的動物;第三個,牠們夠敏捷的行走或奔跑,因為牠們具有直立的四肢;換句話說,牠們的腳直接從基節(hips)下垂延伸,就像狗與馬一樣,而不是像鱷魚或蜥蜴,四肢伸至體側而呈匍匐姿態;第四個,恐龍僅生活出現在中生代,大約 225 my到 65 my之間的地質年代。
  因此,你可以看出來了,生活在沼澤裡,龐然大物而的愚笨絕不會是讓恐龍這個族群成為所稱的恐龍。
  <我認得一個三歲孩子近日收到一份玩具方舟(Noah’s ark)裝滿了玩具做為他的禮物。他發覺到裡面居然沒有恐龍包含在動物模型中,真是嚇壞了。他問母親這種可怕的忽視為什麼會發生。當他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時,他到自已的玩具櫥裡,拿出兩個恐龍的模型放到方舟裡。除非恐龍在玩具方舟裡,否則他拒絕接受這份玩具方舟的禮物。>

31、倒底現在有多少不同種類的恐龍?
要知道確實的數字有些許困難。恐龍不斷被命名或取消舊名,速度驚人。一個比較可靠的估算是在大約有三百四十種的恐龍被正式命名承認。但是在熱衷於新的發掘—-要完全了解—-古生物學者有時候僅僅根據幾顆牙齒或骨頭就命了一個名子。因此,有時候在加拿大 Alberta發現的一顆牙齒,給一個恐龍的名字,和另外根據在蒙古發掘出來的腿骨,給了全然不同名字的另一隻恐龍事實上是同一種的。這種情況,經常無法去驗證分辨,直到有一天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骨架被挖掘出來後才能豁然開朗。
有些時候,在世界不同地點,一隻恐龍根據不同部位骨骼給了不同的命名無人發現錯誤,直到古生物學家能夠有機會研究到彼此的標本材料才明瞭到。一旦發覺到了錯誤,命名在後的恐龍當然要除名,然後要跟隨命名在先的恐龍名字。
知道所有這些的困難之後,有一位古生物學家估算,至今正式被命名而經過確定的恐龍不會超過一百五十種。當然沒有人能確知總數有多少,實際上持續的新發掘在進行著。事實是,在過去二十年間,總計有百餘個新種被正式命名。這意味著,除非你對科學極度熱心,或者具有電腦式的記憶,你或許無法學得所有恐龍的名字,但是無疑的你能輕易學得最熟悉普遍的二、三十種的恐龍,而且對其牠名單中恐龍,能做合理的判斷與給予意見:像是我不確知這一隻的名字,但是看來像是屬於鴨嘴龍類,因為在牠頭上有明顯的頭飾,而大部份具頭飾、頭冠的恐龍都屬於鴨嘴龍類。即使最早熟的學前小古生物學家也會對這樣的答案感到印像深刻。
  <Edward D. Cope與Othnie C. Marsh 是美國早期最著名的兩位恐龍發掘者,他們在一些最重要的恐龍發掘過程中陷入長期的較勁之中,受到敵對的刺激,他們兩個人在1878到1897(1899)死前的二十年間,共描述命名了一百三十隻不同的恐龍。
顯而易見的,許多種是重覆命名,但在這些恐龍中,Marsh 命名了四種最著名的恐龍:梁龍(Diplodocus)異特龍(Allosaurus)劍龍(Stegosaurus)與三角龍(Triceratops),-而那些為Cope發掘命名的恐龍則包括了:圓頂龍(Camarasaurus)、獨角龍(Monoclonius)與腔骨龍(Coelophysis)。>

32、恐龍為什麼有這樣的大名?
牠們就是如此。古生物學家並沒有刻意的杜撰這樣的名字,祇因為難於去唸出來恐龍的全名,而讓父母們的日子過得更悲哀的,。古生物學家僅僅是依照現行成規的科學命名法來分類命名。這些命名規則──你可能不相信──最初始目的可是要使談到恐龍時,彼此溝通之間能更精準、方便容易而不是更困難呢。
當一具新的恐龍骨架被發掘出來,古生物學家經過研究並正式命名,這樣讓其他的古生物學家方便去認識牠。經常恐龍的命名是依據一些特殊或獨一無二的特徵,或者根據牠們挖掘的地點而命名。有些時候,則是根據某位非常有名(通常已經過世的)古生物學家而命名。許多恐龍的名字字源來自拉丁文字根,例如三角龍(Triceratops),字首Tri-意即三個,Cera-意即角,而字尾tops- 意即面孔。因此一但你唸出這個名字,你就知道牠的像貌了。你自忖,對的,TRi-cera-tops,三角龍,這家伙在面孔上具有三個角狀構造!
恐龍名字中最常見的兩組字尾分別是saurus與don。這別是分從拉丁字源意即蜥蜴與牙齒,因此禽龍(Iguanodon)意即這個恐龍的牙齒和禽獸(Iguana)相似。而阿爾伯托龍(Albertosaurus)意即發現於Alberta的大蜥蜴。而字尾-nychus意即爪子(Claws)。因此恐爪龍(Deinonychus) 意即可怖的爪子。這樣方式讓古生物學家感到很高興,他們嗜好拉丁文,這樣的命名法則使恐龍在唸法上舉世一致。因此像棱齒龍(Hypsilophodon)意思是〝高齒冠的牙齒〞,在西臘、英國、葡萄牙、俄國和中國都是同樣的稱呼,這樣對兩位來自不同語系的古生物學家在稱呼同樣恐龍時,不致發生困惑。不幸的是,另外有一件事使得我們困擾不堪!
當恐龍被依據一偏僻的發掘地點而命名時,遭到某種的困擾。例如,木他布拉龍(Muttaburrasaurus)是根據澳洲的一個地方Muttaburra而來,那麼對澳洲當地人而言容易去記並輕易可以唸出來,但是你可以想像到對外蒙古一個母親要教她五歲的小恐龍迷則困難多了,但是對這個母親而言,沱江龍(Tuojiangosaurua)則易如反掌,為什麼呢?因為沱江(Tuojiang)就在中國,因此對你而言,最困擾的恐龍名字,或許對另外的人而言剛好是極度輕鬆易學的呢。
  < Andrew Carnegie有一個音樂廳以及一個根據他命名的恐龍,在1895到1905年之間,這位億萬富翁支助大量經費參與美國西部的恐龍探險計劃,他們發掘到許多梁龍的骨架,而其中最完美的一具被命名為Diplodocus carnegiei(卡內基梁龍)。>
  <有一天嚮導代領孩子們到博物館參觀,當她在一個展示前標示古生物學家在某一個挖掘地點工作情景時,她說:古生物學家發掘恐龍經由挖掘泥土,就像你挖掘你的砂堆一樣。──一位孩子讓這位嚮導回到現實的實情裡,很失望的說道:可惜我在我們的砂堆裡僅僅能挖到貓的排泄物呢!>

33、爹爹,你最喜歡的恐龍是那一種?
在你答覆說,我猜想是雷龍吧,趕快停止。這是最會惡作劇小孩的最詭異的問題。你的孩子對你將如何回答瞭若指掌,而且預期你將答錯!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雷龍 (Brontosaurous)!或者說有這樣一個恐龍,但是絕不再叫雷龍了,牠正確的名字是迷惑龍(Apatosaurus)。
當他們首次聽到關於老朋友雷龍的變故,大部份的父母親會感覺到一種童年中最珍貴的一個部份被活生生的奪走了。這是我們想對恐龍有所認識的一些困擾之處。但是對不起,古生物學家近日挖掘到成噸的新化石材料,我們實在無可置喙。
根據命名法則,第一個給予化石的名字當是正式的命名。187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早期的一位古生物學家O.C.Marsh 發掘到一些恐龍的骨骼,經研究後命名迷惑龍 (Apatosaurus ajax),到1879年Marsh的兩位收藏管理者在美國懷俄明州發掘到另外一些骨頭而命名為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不幸的是,兩種骨骼實際上屬於同一種類的動物。
四年之後,事情演變更為複雜。Marsh 利用在懷俄明州發掘的化石,裝架復原成有史以來第一具獸足類的恐龍—-組合起來〝雷龍〞各部份的骨骼,不幸的是,他的復原也包含了一些他發掘到的圓頂龍(Camarasaurus)骨骼,而誤認為雷龍的部份,他那時候也不知道〝雷龍〞應該具有一根長長鞭子樣的尾巴。直到好些年之後,才陸續發覺到這種錯誤而予以更正,那無關緊要,但是這隻恐龍仍然日益名聲大嘈。
然而,最近一些古生物學家重新研究Marsh 原來發掘的迷惑龍骨骼,發現到事實上,和後來他們所命名的雷龍是一樣種屬的恐龍骨骼。這意味著迷惑龍這一最先命名是正確的。
許多古生物學家反對這一觀點──畢盡雷龍幾乎是所有恐龍中最為有名的傢伙──但是終究古生物學家們同意科學命名的法則必須遵守(大部份古生物學家害怕,假如他們不遵守這項規則,就像拳擊手一樣,必定要遵守非常嚴謹的規則,否則將在發掘過程中,血流滿面,即使最嚴謹的博物館也將受到嚴厲的傷害)。因此最後決定,雷龍—-我們珍愛的龐大恐龍—-經由歷史軌跡,再度震撼了最後存活的一次歷程。而較不具想像力的名字迷惑龍──或者意即〝令人迷惑的蜥蜴〞──取代了牠原來雷龍的名字。
  <雖然,巨龍(Megalosaurus),是擁有在紀錄上第一個正式命名的榮耀,而事實上禽龍(Iguanodon)的化石更早被發掘到。禽龍沒有被認定為〝第一個〞,主要原因在巨龍之前,禽龍沒有被正確的描述並正式命名。>

34、為什麼恐龍有那麼多樣,卻都被劃分成恐龍這一類?
  祗要孩子們認為恐龍大概都是巨大而恐怖的,他們可能就不會懷疑恐龍為什麼都歸到一類,成為同一個家族。但是一旦他發覺到有些恐龍不會比雞體型還大,並聽到一些謠傳有些可能還具有羽毛時,他可能就要提出一些艱深的問題了。你就得準備好去應付了,不是嗎?
  不幸的是,當你開始繼續讀到下面幾段文字時,你可能要改變心意了。你可能心想誰要去真正關心恐龍從什麼地方來的?或者牠們彼此關係如何?你可能要開始應用一些邪惡的戰術去讓孩子轉移對恐龍無限的愛意與忠誠,而取代到比較易於理解的一些物品上,比方說火車模型等等。
  但是我鼓勵你要勇敢些,讀下去。假如你的孩子是獻身的恐龍迷,他可能不會輕易的從恐龍身上的忠誠轉移到火車模型,而你則必需去了解恐龍從那裡來,牠們倒底關係如何。我將儘可能使問題陳述的不那麼痛苦,但是我相信:如果你不知道恐龍的起源以及牠們的血緣關係,你將對恐龍世界的整個印像一片模糊。這意思就是要知道一些科學上分類事情。而對科學分類的趣味是,它使得我們能夠易於懂得,不同群體動物如何演化,而牠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
  在動物的分類上,科學家面對的,開始是一大群然後逐步的分開歸類。恐龍是屬於動物界(Animalia)的一分子,那包含了所有的動物;同時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包含所有脊椎動物,或者說具有脊柱(spines)的動物。恐龍接下來是屬於爬行動物綱(Reptilia)。下一個步驟的分類是亞綱;恐龍是屬於雙弓亞綱(Diapsida) ,那是指所有在頭骨上具有兩孔的一群動物(請繼續唸下去,越來越有趣了)。接下來是超目;恐龍是屬於祖龍超目(Archosauria),而祖龍──或稱優勢的爬行動物──在中生代時候,包括了恐龍在內,祖先型的鱷魚,翼龍類(一種飛翔的爬行動物),與一種極古老的一群動物稱為槽齒目(Thecodonts)。
 槽齒目非常重要,它是三疊紀時首先出現的爬行動物。大部份槽齒目是大型、重量型、食肉的四足動物,但有一些為二足行走的。有些體軀達九公尺長而其牠的則像兔子的大小。所有的其牠祖龍類──可能包括今天的鳥類在內──都是從共同祖先的槽齒目演化而來。
  槽齒目最顯著的特徵在於牠們能變換其姿態;牠們能夠像蜥蜴一樣將四足向外伸展匍匐而行,或者能夠站立起來,像奔跑中的鱷類。這在演化中是一個很大的進展,它協助恐龍走向全面站立的姿態,這可能是恐龍在演化優勢上超越其牠所有的條件而能夠雄霸地球超過一億六千萬年的主要原因。
  恐龍又分為兩個目。非常不幸的,這兩個目並非食肉類與食植物類。那將太簡單了,它們是鳥臀目與蜥臀目。但不要煩惱,我們不會再用這個專有名詞即使最嚴謹的古生物學家也會讓我們稱呼這兩個目為:鳥臀類(bird-hipped) 恐龍與蜥臀類(lizard-hipped)恐龍。
 很遺憾的,沒有適當旳方法去說明蜥臀類恐龍和鳥臀類恐龍的區別。但是一般說來,迅捷,兩足奔跑的,可怕的肉食者,以及巨型的、長頸、小頭殼的恐龍是為蜥臀目恐龍;而真正看來怪異的恐龍──具有長棘、面棘、頂飾、頭襟,或者盔甲者──是屬於鳥臀類。大部份的鳥臀類恐龍,也具有不尋常的角棘,齒前的骨骼──就像是鳥的喙樣構造──在它的下額的前方,但是這絕不是非古生物家能夠明顯認識的。
  蜥臀類恐龍包含了食肉者與食植物者,而鳥臀類恐龍似乎大部份為食植物的,但是讓人困惑的,有些則是雜食性的。
  現在要記住,沒有人做這樣的分類要顯示其智能聰明如何,這樣分類純綷從解剖學上的角度去區分的。換句話說,所有的恐龍不是具有鳥樣的骨盤,就是具有蜥蜴樣的骨盤,這樣的事實告訴科學家很多有關恐龍演化方面的事情。所有的恐龍可能都是一個共同的槽齒目祖先演化而來,但在途徑中,兩類型漸趨相同,然後持續演化成不同的亞目、科、屬與種。下面的居家必備〝恐龍的野外手卌〞提供一些進一步的資訊,應該能夠協助你在孩子們知道這些恐龍的名字之前,能夠了解一些最通常的恐龍名錄。
  所有這些是非常簡單的審視恐龍的科學分類系統。我必須在此警告你,在古生物圈子裡,對那一隻恐龍的正確分類位置仍有爭議。有些古生物學家甚至希望祖龍亞目提昇到綱的位置並包含鳥類在內。其牠的古生物學家則認為恐龍並不應該歸在一大類裡;他們認為〝鳥臀類〞與〝蜥臀類〞彼此的相似性還不如他們和鱷類的相似性。
  因此,你已經知道這些了,可能你似乎已經了解到中生代的一切了,再繼續下去,你會更深刻的了解一些。
  <(Richard Owen是一位比較解剖學家,受Georges Cuvier研究影響很大他研究了禽龍、巨龍與釘背龍(Iguanodon,Megalosaurus,Hylatosaurus) 。他認識到這些動物不僅僅是如同以前一般所認知的巨型的蜥蜴,因此應該有自已的獨特分類系統,占有亞目的位置,因此在1841年提出恐龍 (Dinosaur) 一字。
  <Owen的恐龍概念,是龐大的爬行動物,曾經統治地球。在公眾與科學家中被深深肯定,因此他被要求為著名的晶體宮(Crystal Palace)製作一些原寸大小的史前動物模型。現在我們了解到這些模型含有許多的錯誤,但是它們確實點燃了世界想像之火。)>
  <(最近在蒙古恐龍的挖掘結果顯示,或許在傳誦很久的鳥臀目與蜥臀目之外,有一類全新的恐龍分類系譜。這些恐龍具有截然不同的骨盤結構。這類的骨盤結構被稱為 〝Opisthopubic〞 意即〝向後傾的只怎趾骨〞。比方有一類根據慢龍(Segnosaurus) 而組合的慢龍類就是。這一類目前暫時被歸在蜥臀目,但是或許慢龍類的進一步發掘會改變我們對恐龍的全新認識。)>
  <(要區分鳥腎與蜥臀恐龍的唯一方法是去觀察牠們的骨盤位置,或者其 臀部的腰帶)。在蜥臀類恐龍的臀骨,你發覺到三個主要骨頭─腸骨(ilium)坐骨(ischium),與趾骨(pubis)其排列非常像蜥蜴骨盤的構造。三個骨頭朝不同的方位伸出。前方骨頭(即趾骨)在大多蜥臀目恐龍中指向前方。
  <在鳥臀目恐龍的臀骨也是由三塊骨頭組成,和鳥類構造類似。趾骨朝向後方和坐骨幾乎平行的排列。>

35、居家必備的恐龍野外分類指引
A.蜥臀目恐龍家族
  蜥臀目的恐龍家族可以分為兩個目,獸足目(theropods)與蜥腳目(sauropodomorphs)。它們包括了最恐怖的食肉類,像是暴龍(Typrnnosaurus)與馴良的食植物類,像是迷惑龍(Apatosaurus)。

A1.獸足類亞目(Theropods) :這個字原意為〝像獸類的腳〞,那實在是一種誤稱,因為獸足亞目恐龍的腳事實上比較像鳥類,而不像一般所熟知的獸類。通常,獸足類以後肢行走,具有三趾,二趾很像鳥類指向前方;另一爪子指向後方。它們前肢傾向於很短小,而具有爪子的手指很適合去抓取東西。
  獸足類一般是肉食的,但一些具有前喙構造的,像偷蛋龍(Oviprptor) 可能為雜食性,可以喫肉、水果或者蛋類。
獸足亞目通長可以再分為五個超目:腔骨龍類(coelurosaurs)──包括敏捷,兩足行走的像腔骨龍(Coelophysis)及細顎龍(Compsognathus)。以及肉食龍類(carnosaurs)包括可怕的食肉類者,如巨龍(Megalosaurus)、異特龍(Allosaurus)、及暴龍(Tyrannosaurus)。除非孩子們想深入了解,或者你想讓他們印像深刻,你可能跳過它的一些超目─恐爪龍(Deinonychus)及迅掠龍(Velociraptor),似鳥龍類(ornithomimosaurs):像偷蛋紅(Oviraptor) 與似鴕鳥龍(Struthiomimus) :以及雜項的獸足類:像是慢龍(Segnosaurus) 。要注意的是,這裡有些逐漸成為非常普遍,讓人耳熟能詳了。
假若你開始要被這些繞舌怪異的名字給嚇著了,那千萬不必。當你讀完這本書,牠們都變成為像似老朋友一樣──或者說,當你孩子伴隨你讀完這本書<獸足類theropod這個原文字意是似蜥蜴的腳,但是又不幸的,這些恐龍具有寬廣,有蹄的腳比較不像蜥蜴的腳,而更像大象足。原文鳥腳類ornithopod,意思是指似鳥的腳。但鳥腳類恐龍,如禽龍(Iguanodon)與鴨嘴龍(Hadrosaurus),根本沒有像鳥一樣的腳結構。>

A1a.腔骨龍類(Coelurosaurs):一般而言,腔骨龍類是敏捷的兩足行走的動物,像腔骨龍(Coelopysis)與細顎龍(Compsognathus) 。腔骨龍類具有非常精細而中空的骨骼。做為精明的掠食者,它們據有修長而且肌肉發達的後腳,很長的前肢,小腦袋以及非常長而且擺動自如的頸子。在手指上它們有尖銳的爪子以及滿口利牙。它們體型不一,從小到像雞一樣到像鴕鳥體型。腔骨龍類可能是最聰明的一群恐龍。就整個群體而言,腔骨龍類是存活最久的一群恐龍。它們生存在中生代的大部份年代,而且不同種類分佈在全球各處。有些古生物學家甚而相信它們有可能是溫血型的。

‧腔骨龍(Coelophysis):是早期恐龍成員之一,它僅僅約一公尺高(到骨盤位置),體型非常的輕。它可能是建跑者也是暴食者。在腔骨有一件可疑的事是有人發掘到在體內有另一隻小型的腔骨龍骨骼。這個發現,首先引起一些推測,有人認為某些恐龍在體內生子。最後終於承認了腔骨龍是──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一種同類相食的動物。

‧細顎龍(Compsognathus) :它是很有名氣的,主要在於這種恐龍的體型比雞還小,有可能是所有龍中最小的一群。然而,有一種幼體的恐龍骨骼稱為鼠龍(Mussaurus) ,體型比老鼠還小,最近被發掘到。細顎龍是一種快速像鳥樣的掠食者。有些科學家認為它有可能是溫血型、體覆羽毛。它生活在侏龍羅紀晚期。

A1b.肉食龍類(carnosaurs):所有肉食龍類是食肉的,以兩足行走。它們具有重而大型的骨骼、大腦袋;重而厚實的尾巴以及結實有力的頸項。它們具有像柱子般的後肢,大部份種屬前肢短小,較為軟弱,它們牙齒像鐮刀一樣用來撕裂肉塊。
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不同種的食肉恐龍蹣跚各處,到演化的峰頂出現暴龍。不同的是食肉龍類在全球各處陸續被挖掘。關於食肉龍類倒底如何分開再歸類,意見分歧。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食肉龍類,它具有大頭骨,強而有力的尾巴,利齒,以二足行走,食肉。阿爾伯拖龍雖然較其親戚霸王龍體型要小,仍然是可怕的傢伙。它體重大約二點七公噸,站立大約三點三公尺高,體長從鼻尖到尾端大約九公尺。它的骨骼,最早是在加拿大阿爾伯拖地區,為Joseph Tyrrell發掘到的。

‧異特龍(Allosaurus):最早在北美洲侏羅紀晚期生活。科學家不斷爭執──就像其它的食肉龍類一樣──它是否為敏捷、兇狠的掠食者,或者僅是笨拙而遲緩的腐肉食性。它體重約三點六公噸,站立大約五公尺高。最大型的大約有三點五公尺長,但平均在十公尺左右。異特龍下顎是咬合的,有些像蛇類;它可能吞食大塊的肉類。在它三趾的前肢上有十五公分長的利勾爪。

‧棘背龍(Spinosaurus) :是最不尋常的食肉類恐龍。具有大型的棘狀突起──有些達一點八公尺高──可能分佈從頭部後方延伸到尾巴前緣部份。這些棘可能是一種〝鰭〞的支柱網,可能用來做為打鬥用,性別的標示,以及某種散熱裝置──它可能在早晨時面向太陽方向來讓血液暖和加溫,這對它是極有利──假如它和其它的動物都是冷血型──因為當它的獵物仍在冰冷遲緩狀態之時,它的肌肉已經暖和蓄勢待發了。等到稍晚,白天很熱的時候,它可能躲在樹蔭下或者直接面對太陽好讓微風從身體散熱出去。棘背龍可長大到十二公尺體長。它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唯一棘背龍的骨架是在埃及發掘到的,不幸的是,它在二次大戰的已被炸毀了。

‧暴龍(Tyrannosaurus rex) :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它的名字意思是:殘暴蜥之王。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身高大約五點六公尺,十五公尺長,大約五點五公噸重,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十八公分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一公尺三十公分,它或許能夠喫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

A1c.恐爪龍類(Deinonychosaurs):這個新的超目可能包括了一些最敏捷的也是最兇狠的恐龍,像是恐爪龍以及迅掠龍;有人將恐手龍(Deinocherus)也包括在裡面。恐爪龍類的前肢及頭部構造特別適合於兇猛的攻擊。它們具有碩大的、剃刀一樣銳利的爪子,以及趾像鐮刀一樣的勾爪。它們都生活在白堊紀,在北美洲與亞洲先後被發掘出來。

‧恐手龍(Deinonychus) :被認為是最不尋常的掠食者。大約二公尺七十公分長,一點五公尺高,但體重和人類差不多重而已。這個白堊紀中期獸足類最不可思議的特性在於每個後腳具有十三公分、像鐮刀狀、或者〝彈簧刀〞狀的爪子。對獸足類而言,牠的前指也異常的長,但對恐爪龍而言其長度剛好能夠抓住獵物然後用有勾爪的腳去踢獵物的肚子,撕開皮膚。

‧迅掠龍(Velociraptor):和恐爪龍很像,但是頭較細長,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一具完整的迅掠龍骨架從蒙古挖掘出來,它是在一場與原角龍生死戰爭中死去。它長長的前肢插入敵人的頭顱,其中一個鐮刀狀的爪子留在原角龍的肚子體內。

‧傷齒龍(Troödon):是一種小型獸足類。曾一度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認為它是唯一鳥臀目的恐龍,也是食肉的,但現在瞭解它實際上是蜥臀目恐龍。最近,科學家發現被稱為細爪龍(Stenonychosaurus)的恐龍應該被稱為傷齒龍。有些古生物學者認為細爪龍屬於恐爪龍類,但是現在,傷齒龍沒有被放到任何一個超目中。暫時放在這裡僅僅為了方便而已。
A1d.似鳥龍類(Ornithomimosaurs):這群相當敏捷的且較進化的族群,兩足行走很像是不具羽毛的鴕鳥。它們以細長但有力的的後腳奔跑。它們的前肢極短,具有大眼,極小的頭,及細長的頸部。口腔像喙,不具牙齒。包括了似鳥龍(Ornithomimus)似雞龍(Gallimimus)似鳥鴕龍(Struthiomimus),以及可能的偷蛋龍(Oviraptor)。不同的似鳥農類發掘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涵蓋了北美洲、亞洲與非洲。

‧似雞龍(Gallimimus):可能是最大型的似鳥龍類。從喙狀嘴到尾端可長達六公尺,有些人認為它或許是奔跑的最快的恐龍,它的前肢極短,不適於撕肉塊,它可能以小型的動物為食,但是也可能為雜食性。

‧偷蛋龍(Oviraptor):這個命名意即〝偷取蛋〞。在圖繪的恐龍書中,往往畫出它利用喙敲碎蛋殼,偷取蛋而吸食。它可能食蛋,但是它的喙強而有力,可以敲碎骨頭,它體型很像火雞,並具有長長的尾巴。
‧雜項獸足類:還有很多獸足類恐龍,因為我們目前所知有限,無法擺到任何一個超目裡,其中一個慢龍類(segnosaurs),最近根據研究結果放到個別的一個超目裡,但是它是體型非常輕的食肉類,其骨盤構造既非蜥臀目也非鳥臀目的結構。

  A2.蜥腳亞目(Sauropodomorphs):在蜥臀類中另一亞目,蜥腳亞目僅有二個超目,即原蜥腳類與蜥腳類。

A2a.原蜥腳類(Prosauropods):原蜥腳類似乎體型變化很大,但都具有相當長的脖子,比例上很小的頭顱,早期的原蜥腳類能夠以二足或者四足行走但後期所有的種屬都是以四足行走。一般而言,是食植物的。
不同種的原蜥腳類在全球各處被先後發掘到,它們生活在三疊紀與侏羅紀早期,有些──但非全部──古生物學者認為原腳蜥類是蜥腳類的早期祖先,但是不論如何,牠們彼此有血緣關係,唯一原腳類中你的孩子比較關心的可能是那些早有盛名的板龍(Plateosaurus)或新被發掘命名的鼠龍(Mussaurus)──有紀錄以來所找到最小型骨架。

‧板龍(Plateosaurus):是屬於早期恐龍族群之一,是三疊紀唯一最常出現在孩子恐龍書籍或玩具中,具有很長的頸部與尾巴以及很小的腦袋,大約體長為八公尺,它或許是侏羅紀大型蜥腳類的祖先前身。

A2b.蜥腳類(Sauropods):這些看起來傾向於如迷惑龍(Apatosaurus)或者梁龍(Diplodocus):它們都具有龐大的身軀,長長的脖子,小腦袋以及像鞭子似的尾巴,它們都是巨大,四足行走,食植物性,它們的腳很像大象,大部份種屬和其龐大身軀比較,它們的腦袋是不可思議的小型,有些類可能以後腳站立起來去喫高植物頂上嫩葉與細枝條,分佈在全球,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

  ‧迷惑龍(Apatosaurus):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受寵的一群,曾經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雷龍(Brontosaurus),今天牠失掉這個熟悉的名字,主要因為古生物學家在命名上如此的嚴謹與吹毛求疵。它可能重量達二十七公噸,而大約體長二十三公尺,它的脖子六公尺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達九公尺,它站立到臀部,大約四公尺半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龍 (Megalosaurus) 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

  ‧腕龍(Brachiosaurus):是大型恐龍之一,生活在侏羅紀,大約體長約二十六公尺,體重介於六十三至七十二公噸之間;那大概是相當於二十個巨大大象的體重,你從腕龍的模型和其它恐龍分辨,可以輕易的從腕龍前肢較後腳要長這件事得知;它的肩膀離地大約五點八公尺,而牠的頭當抬起舉高時,離地面大約有十二公尺,雖然可能覓食高樹梢的枝葉,有些科學家認為牠不會讓腦袋抬舉太久─那將造成血液非常難以輸送上去。

  ‧雙棘龍(Diplodocus):體長約有二十七公尺,比迷惑龍或者腕龍要瘦得多;它體重可能僅達二十三公噸,就像有的蜥腳類,它是屬於四足行走,食植物的。它的強而有力,十三點七公尺長的尾巴能夠左右搖擺,揮動像鞭子一樣,在所有恐龍族群中而言,雙棘龍或許擁有一個最小的腦袋──與龐大體軀相較。

  ‧〝超龍〞(Supersaurus):這個恐龍是1972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所發現少數超大型骨頭的膩稱,超龍從沒有被正式命名或者作科學性描述過,這些零星的骨頭,包括了二點五公尺長肩胛骨;一點八公尺寬的骨盤,及三點一公尺長的肋骨,有些古生物學者推算超龍可能長達二十七公尺,而體重可以高達六十八公噸,另外一些人推估甚至可能體型更長,體重甚至可達到九十公噸,不論如何,它必然是個龐然大物,僅一個超龍的脊柱就可以長達一公尺四十公分!

  ‧〝巨龍〞(Ultrasaurus):是另外一個尚未正式命名或做科學性描述的恐龍,這個恐龍的骨頭是1979年在科羅拉多州離超龍骨頭發掘地不遠的地區挖掘到的。就像超龍一樣,巨龍似乎其體型構造像是腕龍,不幸的是,巨龍僅僅發摳到兩塊骨頭:一個脊柱長達一公尺半,以及肩胛骨大約二公尺七十公分寬──那是有紀錄以來所發掘最大型的一塊肩胛骨。有些古生物學者推算巨龍可能體長達三十五公尺,體重或許達一百二十七公噸。但大多數研究者做比較保守的估算,巨龍的肩胛骨較腕龍大了25﹪,假若──非常不確定的假設──這個比例可以推算至骨架其它各部份,那麼巨龍大概體長達三十五公尺,而體重或許超過九十公噸,但是除非完整骨架發覺,否則難以得到可接受的估算。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似乎巨龍是所有恐龍中最龐大一個,不幸的是,牠幾乎失掉這膩稱,因為根據最近一篇論文指出,這個名字已經被正式命名給一些非常不明的恐龍骨頭,也非常可能,這個巨龍會成為腕龍屬的一個不同種而已!

B.鳥臀目恐龍家族
  就目前所知,所有鳥臀目的恐龍是食植物性的,它們區分為五個明確的亞目──這裡無需考慮任何超目的問題。五個亞目有:甲龍類(Ankylosaurs),角龍類(Ceratopsians)鳥腳類(Ornithopods)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s),以及劍龍類(Stegosaurs)。

B1.劍龍類(Stegosaurs):劍龍類包括了許多中型到大型相當大型食植物性恐龍。它們都具有裝甲,或者呈板狀或者呈釘狀,分佈在背脊的中央部位。唯一最熟悉的劍龍類稱為劍龍(Stegosaurus),有時候,非常詳盡的小孩書本會提到稜背龍(Scelidosaurus),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在全球各地都發掘到。

‧劍龍(Stegosaurus):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它最著名──也最受喜愛的──是大型、骨質的板片分佈在背脊以及尾部四個釘狀脊。它的腦部與頭顱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覓食較低的植物,因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卻非常的低平。

  B2.甲龍類(Ankylosaurs) :甲龍類是指具有骨皮或盔甲的恐龍。在恐龍世界裡,它們被稱為爬行的的甲車。它們的盔甲包含了骨板、突節、突出瘤、以及釘狀突起。這些釘狀突起物和劍龍僅分佈在背脊中央的骨板比較,甲龍類般相當繁多。甲龍類是溫馴的食植物者。而在這群之中,最有名氣的包括了甲龍(Ankylosaurus)。結節龍(Nodosaurus),釘背龍(Hylaeosaurus)、以及棘甲龍(Acanthopholis) 。不同種類的甲龍類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分佈於北美洲、歐洲與亞洲。

  .甲龍(Ankylosaurus) :生存於白堊晚期,同時有許多重型的恐龍,像是暴龍(Tyrannosaurus)。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提供很好保護作用,它大約七公尺半體,大約一公尺八十公分體寬,超過一公尺十公分體高重量大約四點五公噸。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

  .釘背龍(Hylaesaurus):大約體長四公尺半。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大的棘狀突起從背部中央分佈至臀部之前。這部汾的背脊也許覆以骨骼,釘狀突起可能接續分佈至尾部。釘背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是屬於較早期的甲龍類。

  .節結龍 (Nodosaurus):大約體長五公尺,體高約一點八公尺。它的頭部與身體滿覆瘤狀骨板;釘狀起分佈於體側。尾端沒有錘狀突起。

B3.角龍類(Ceratopsians) :角龍類都具有自鼻部突起的大角以及眼部突起角狀物。同時具有大型骨質褶葉伸展自頭部後方延伸至頸部。在小孩書中與恐龍收集中最著名的包括有原角龍(Protoceratops)三角龍(Triceratops),五角龍(Pentaceratops)隙龍(Chasmosaurus)戟龍(Styracosaurus)。具喙狀結構的鸚鵡龍(Psittacosaurus),頭部很像鸚鵡,也屬於角龍類。角龍類生存於白堊紀中期至晚期,分佈在北美洲與亞洲。

‧隙龍(Chasmosaurus):是具有很長褶葉結構的角龍。體重可達二點三公噸,大約四點八公尺體長,大約及僅及三角龍的一半。但是其褶葉包圍在頸上的骨質構造較三角龍更長。它同時具有五公分直徑圓形的瘤狀突起分佈於背部。它與五角龍為親戚,為另一種具長形褶葉的角龍類,它具有三個角狀突起及兩個看似角狀的頰部突起。

‧三角龍(Triceratops):是一種具短褶葉的角龍類,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期與暴龍共存同一時期。它的體型強而有力以保護自我,大約七點五公尺長,二點九公尺高,體重大約四點五公噸,它是屬於最大型的角龍類。它二隻額上的尖角大約一百零二公分長,第三隻從鼻後伸出的角較為短而厚重。幾乎肯定的,三角龍為溫馴的角龍類;但是受到激怒後,它會被破還擊,角伸出如同長茅,以四點五公噸的體重衝出,每小時可達三十五公里。

‧戟龍(Styacosaurus):另一種短褶葉的角龍類。它名字意即〝長茅狀蜥蜴〞,它最特殊處在褶葉構造,有六隻長形、厚重、尖銳的釘狀突起從此伸出,它同時具有六十公分長的鼻尖角狀突起。它體高約一點八公尺,體重較三角龍為輕。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加拿大的阿爾伯拖地區。
<有種甲龍稱為真板頭龍Euoplocephalus,具非常發達的盔甲,甚至發展出骨質的眼簾。>
<三角龍大約長九公尺,其中幾乎三分之一體長是由厚重的頭部構成。>
<雄性及雌性的角龍類都有角狀突起,但幼體時卻缺少,直至成長到一半時才逐漸發展出。>

B4. 鳥腳類(Ornithopods):對這一群恐龍而言,沒有簡單的指引能夠提供給父母。至少有六十種不同類型的鳥腳類恐龍,而其外表差異很大。它們主要以後肢行走。大多數在上下顎前緣具有角質的喙而無牙齒。在鳥角類中,有幾個不同的科。包括禽龍類(Iguanodons) ,鴨嘴龍類(Hadrosaurus)─像慈母龍(Maiasaurua)鴨嘴龍(Hadosaurus)與愛德蒙脫龍(Edmontosaurus)──法布龍類(Fabrosaurs)與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s)。不同的鳥腳類生存自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晚期,全球分佈。

‧愛德蒙脫龍(Edmontosaurus) :生存在今日加拿大阿爾伯拖省附近。是鴨嘴龍類最大型的一種,體重介於二點七到三點六公噸之間。體長大約九點八公尺。它可能喫堅硬的植物,須要很多咀嚼──它嘴中佈滿大約成千牙齒!在白堊紀晚期分佈廣泛。

‧鴨嘴龍(Hadrosaurus) :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雖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學家相信所有的鴨嘴龍是以二足行走,使身體保持平行姿態,而尾部向後保持平衡。沒有人再相信鴨嘴龍在水中生存,雖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龍的攻擊,但它偶而快速的游行逃脫。鴨嘴龍體型較愛德蒙脫龍稍小。

‧稜齒龍(Hypsilophodon) :具有長的腿及纖細的身體,可能是鳥腳類中速度最快的一群。它的體重可能較平均女孩稍重。它身高僅零點六公尺,體長從鼻到尾端大約一點五公尺。奔跑時後肢前行。

‧禽龍(Igusnodon):是第二隻正式命名的恐龍(巨龍 Megalosaurus是第一隻被正式命名的),並且可能是最早發掘出來的恐龍,它生存在白堊紀早期。最大型的禽龍體長大約七點五公尺,體高約四點五公尺,體重約四點五公噸。它最出名的特徵在於其尖銳、骨質的姆指爪;它可能為自衛的目的以此勾爪刺入攻擊者,禽龍科的各型種,除南極外,在各洲都有發掘到。

‧賴氏龍(Lambeosaurus):是另一種鴨嘴龍類。它生存在白堊紀晚期,它的骨骼在阿爾伯拖地區與Baja California 先後被發掘。有一具骨架十二公尺長,因此為鳥臀目類中最長的恐龍。賴氏龍飾頭形狀怪異,象手斧,扁平的茶壺,或者婦人的帽飾。

‧慈母龍(Maiasaura) :可能是鴨嘴龍中最令人迷惑的。命名的原意為〝好母親〞。它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其骨架被發掘近於碗狀土丘窩巢附近。巢內十五隻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驗證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將食物帶到巢內,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再回到窩巢。許多的巢分佈在附近推測是幼體照料的地方。在這個證據發現之前,大多數的古生物學者多認為恐龍留下其幼體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一樣。
  <有些鴨嘴龍類,其空氣貫穿似乎從鼻孔,往上經過頭上怪異的冠狀構造,然後往下通過喉龍,有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如此能讓它同時進食與呼吸。因為它們可能需要不停的嚼食,這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安排構造。>
  <在一次大災難中,一群慈母龍被一次火山爆發的灰燼所埋藏。骨骼分佈在大約二點六平方公里範圍之內,據估算這一群可達十三萬五千隻恐龍!>
B5.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us):腫頭龍類一直被列入鳥腳類,直到最近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它們值得自己擁有一個亞目。一般而言,它們在頭上有一個厚重、骨板丘狀結構。有些還具有奇特的突起,腫瘤及小角分佈於鼻、臉、與頭部。它們是二足的食植物型。它們不像大多數鳥腳類的喙狀構造,而且許多尖銳的牙齒。唯一孩子可能關心的是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但是偶爾頂角龍(Stegoveras)也會在書中被提及。它們生活在白堊紀,被發掘於馬達加斯加、北美洲、亞洲與英國。

‧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意即〝山丘狀頭殼〞。它的頭顱為厚達二十三公分厚的骨板覆概。這個小山丘可能有利於抵禦或者在求偶儀式中為博得最可愛雌性歡欣而在雄性之間彼此撞頭競爭,就像今日的山羊一般。這種恐龍臉部與口部飾以角質或骨質突起的棘狀物或腫瘤;而頭顱背部覆以突起的構造。有一些釘狀突起長達十三公分,體長約四點五公尺。

冒牌的恐龍
恐龍書中與模型收藏中充滿了可恥的冒牌貨──即使本書封面也包括了一冒充恐龍的傢伙。這些冒充的恐龍包括了:魚龍(Ichthyosaurus) 、蛇頸龍(Plesiosaurus)、甚而無齒翼龍(Pternanodon)、異齒龍(Dimetrodon) 與翼手龍(Pterodactylus) 等。其中沒有任何一個為恐龍。根據定義,恐龍是中生代的陸生動物,以直立柱狀的肢行走。換句話說,牠們的腳直接自骨盤下方垂直伸展,在身體的直下方,就像今天的許多哺乳動物一樣,像是大象、狗與馬。這種直立的姿態較匍匐姿態有很大的演化上得利之處,較其祖先的鱷類的姿態更佳。
其它非恐龍類,包含毛皮的哺乳動物與劍齒虎類,它們都生存在我們新生代前期,被稱為哺乳類時代,而全然不是恐龍時代。
  <有一群三疊紀的爬行動物稱為幻龍類Nothosaurs演化成陸生動物,然後回到海中生活,有些可長達三公尺長。它們具有長頸、長尾、小腦袋及利齒。它們以魚或其它海中動物為食。它們具也蹼狀的臂及腿。非常可能它們爬出水面到岸邊游走像今天的海獅等。>
  <有一種侏羅紀晚期的翼龍,稱為喙嘴龍Rhamphorhychus,大約四十六公分體長包括其尾巴,兩翼開展大約一點二公尺。在其尾端有一像寬廣扁平葉狀的膜。這個不尋常的構造似乎是在其飛翔中作為方向舵的功能。>

‧異齒龍(Dimetrodon):一種巨大有像蜥蜴四肢的動物,具有很大的扇葉分佈在從頸部到尾部前端,常被誤為恐龍。它其實是盤龍類(Pelycosaur)是為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祖先。食肉性,體長大約三公尺。異齒龍生活在二疊紀而在恐龍出現之前完全就滅絕掉了。異齒龍似乎對每個恐龍收藏者而言都誤認為恐龍,雖然,它明顯的具備著蜥蜴或者鱷類的匍匐而行的四肢構造與爬行姿態。

‧魚龍(Ichthyosaurus):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動物。魚龍並非陸生動物。它的體型適合游泳,具有鰭狀構造與流線型的頭。它以魚為食,而非食植物。可能體內孵化幼體,因為它無法離開水域產卵,魚龍體長四點五到九公尺。

‧蛇頸龍(Plesiosaurus):是屬於游泳型的爬行動物。長像怪異,大約體長三公尺。它的頭很小,頸部很長,身體呈圓筒狀。它具有像槳一樣子的四肢,可能用以在水面附近拍打前行。它生活在侏羅紀,但是總體蛇頸龍類群體是在整個白堊紀時候非常繁盛,它們體型從二點五公尺到十二公尺,以魚及海洋生物為食。

‧無齒異龍(Pteranodon):是白堊紀晚期的翼龍類,一種飛行的爬行動物,而恐龍則是陸上的動物。無齒翼龍大約如火雞一樣,體重大約十五公斤,但是它的頭部大約有一點八公尺,兩翼開展約八點二公尺。它或許較常滑翔而非飛行,而且有可能滑降水面覓食魚類。某些證據顯示無齒異龍體覆輕羽毛,有可能為溫血動物。有些小型的無齒異龍比麻雀還要小;而最大型的兩翼開展可達十二公尺。它們或許須要利用熱氣流上昇以順勢抬舉離地飛翔。

‧翼手龍(Pterodactylus) :侏羅紀晚期的翼龍類,翼手龍中間一些種體型大小如麻雀;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鷹一樣,兩翼開展可達三十至七十公分。它們不具尾巴,而其後肢可能於陸地上並無太多用處。它們可能以昆蟲為食。翼手龍整個群體是翼龍類中的亞目。它們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有些可能覓食魚類。無齒翼龍事實上也是翼手龍類,最大型的翼手龍類──有可能是最大型的可飛翔爬行動物──被稱為貴叟寇翼龍(Qurtzalcoatlus),它是雜食性動物,甚而可能是利用長喙尋找泥中的貝類為食,它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的正式分類命名:
極少恐龍,除了古生物學者以外,我們很少知道其屬名以外更詳盡的分類名稱;霸王龍可能是唯一廣為人知的恐龍屬名與種名。因此,我們談論三角龍這個屬,事實上三角龍有許多種,像Triceratops alticornis與Triceratops horridus。感謝上帝,沒有人那麼關心到那麼詳細,可能除了那些古生物學者罷。

界(Kingdom)──動物界(Animalia)
門(Phylum)──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Class)──爬行動物綱(Reptilia)
亞綱(Subclass)──雙弓亞綱(Diapsida)
超目(Superorder)──祖龍超目(Archosauria)
目(Order)──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Suborder)──獸足亞目(Theropoda)
次目(Infraorder)──食肉類次目(Carnosauria)
科(Family)──暴龍科(Tyrannosauridae)
屬(Genus)──暴龍屬(Tyrannosaurus)
種(Species)──霸王龍種(rex)

2 thoughts on “恐龍夢魘 – 五、媽咪,這隻恐龍叫什麼名字?—-最恐怖的問題

    1. 謝謝你的提醒,圖片已經恢復顯示。

      原書出自:
      Everything your kids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dinosaur & you were afraid they’d ask
      作者:Teri Degler(加拿大特殊教碩士)1991
      譯者:程延年(古生物學博士、研究員)

發佈回覆給「Han-Chiang Chou」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