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柱石

這件標本有大顆粒的鈉柱石結晶會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呈現明亮的橘黃色螢光,在短波紫外線下呈現但粉紅色的螢光。共生的方解石會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呈現深粉紅色的螢光,是我少數會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有螢光反應的的方解石,但是和我另外一塊在短波紫外線下會有粉紅色螢光的方解石顏色又不相同。標本中同時還有草綠色的鈉角閃石共生,不過沒有螢光反應。

Read more

在球面科學展示系統上設計一個板塊運動的學習活動

最近「終於」開始動手研究美國氣象總署開發的球面科學展示系統(Science on Sphere,簡稱SOS),想要讓學生在球型的地球影像上學習和探索,不用再在平面的地圖上想像,或是根本忘了地球是圓球型狀的這件事。基本測試完成之後,就是開始構思要設計的「故事」主題。不過既然講到球型的地球,當然還是講「板塊運動」才最有意思的吧!接下來,我打算把整個設計的過程做成記錄,希望也可以提供給其他有興趣的老師,未來說不定也可以設計出更多有趣的故事,在這個球型的地球上呈現出來。

Read more

從隕石研究看地球與太陽系的起源及演化 李德春教授主講

在高中地球科學課程中,對於地球內部的組成物質,特別是地核的成分,多會提及隕石的相關研究。但是由於敘述的內容太過簡化,導致學生很難從課本的敘述來理解,在19世紀到20世紀期間,對於地核組成物質的科學推論過程。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從事隕石研究工作多年的李德春教授,為我們簡單回顧這段科學發展的過程,隕石研究在這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近年來對地球核心組成物質分析的現況。

Read more

化解台灣構造上的爭議 郭本垣教授主講

在高中地球科學課程的內容中,有限度地提及台灣島目前所處的板塊構造環境,以及相關的地震震源分布特性,但對於台灣島的形成過程卻付之闕如。這可能是考量到台灣島形成過程的複雜性,以及眾多相關研究仍然還在進行當中,為了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必須面對太過艱深且具有不確定性的內容,所以才沒有把細節列入課程內容。但是對於生活在台灣島老師或同學來說,認識台灣島的形成過程必定是個有趣又吸引人的話題,而且離開高中之後,絕大多數同學恐怕就不再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議題,實在相當可惜。因此,我們希望在「地球內部與板塊運動」這一系列全球尺度的研習活動當中,加入精彩的台灣島板塊構造活動的相關內容及最新研究,兼顧到在地的議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