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記得住和記不住的事
根據赫爾曼·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提出的遺忘曲線(圖一),我們會在20分鐘之內忘記40%剛剛學過的東西,一個星期之內忘記75%,最後只剩下20%的記憶陪伴我們長一點的時間。如果左耳進右耳出其實是一種常態,我們的大腦總是會這樣快速遺忘一切,到底該怎麼學習,才能夠「記得」呢?答案是「思考」。
根據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認為記憶是思考的產物。像我常在離開教室之後問自己,我剛剛有鎖門嗎?因為鎖門這個動作多是不假思索的習慣動作,所以即使才過了不到一分鐘,自己卻已經不記得。可是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抉擇時,那種猶豫和不安的反覆思量,則總是大腦記憶中最鮮明的一部份。或許經過思考才能留下記憶的講法,聽起來是個合乎情理的推論。
既然老師上課的講解大部分注定要被遺忘,我們要怎樣讓學生能夠記得?在課程進行中激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自然是首要任務,其次讓學生願意馬上複習(思考)也會是一個好方法,所以馬上安排考試確實有效(圖二)。因為考試之前要唸書(複習),考試的時候要回想、要思考,考試完檢討答案的時候還要再想一遍。由此可見重複練習的確有助於記憶和考試成績的提升,也因此造就補習班產業多年來欣欣向榮的景象。因為補習班就是提供多學(思考)一次,多考(回想)一次的地方。
但是,考試和老師上課講解的內容並不完全相同。以自然科為例,上課必須講解原理、過程、推論、應用、計算和許多生活上實際的例子。但在選擇題考試為主流的大小測驗之下,原理的解釋不會考、過程和推論不難猜出答案、只有應用和計算的題目最為千變萬化、而生活上實際應用的例子多半只是老師個人的舉例,考試也不會考。結果就是透過考試而增強的思考與記憶,只是學習結果的一部份,甚至不是大部分,也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是比較容易出選擇題用來考試的部分。
於是學生遇到「新考題」的時候,或是當題目必須運用一些沒有考過的概念來推理時,學生常常無法作答。學生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求助老師,並且換來一句「這我上課不是講過?」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大腦會遺忘,那些老師雖然教過,但是沒有被考過的概念,沒有被回憶和再次思考的學習,超過一星期之後本來就該有75%會被遺忘,除非再聽老師講解一次。學生聽第二次雖然可以記得久一點,但一定還是會忘記,而且老師也沒辦法一再重新講解。
這時候,教科書可以幫得上忙。